美国又想昏招:往返美国的中国航班,禁飞俄领空!

2025-10-10 14:14  网易

在国际战略博弈中,唯有真正触及对方核心利益的反制,才能让不可一世的霸权显露出其气急败坏的原形。

当地时间10月9日,特朗普政府的一纸提案,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观察的窗口。

这份提议要求禁止中国航空公司的赴美航班飞越俄罗斯领空,表面上是打着"公平竞争"的旗号,实则暴露了在中国近期连续打出组合拳后,美国战略焦虑的彻底爆发。

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报复,却更是一份承认自己被打到痛处的"自白书"。

要理解美国此举的真实含义,我们必须将时间轴稍稍回拨,审视中国近期采取的一系列让美方如坐针毡的反制措施。

就在近日,中国商务部接连发布两项重磅公告。

一是将十余家涉及反无人机技术等领域的外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这些公司大多与美国国防工业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长期倚仗技术霸权损害中国的主权与安全利益。

二是发布关于加强稀土相关物项出口管制的公告,对部分稀土提炼、加工技术的出口实施严格管控。

这两项举措,也精准命中了美国的两大战略命门。

"不可靠实体清单"直指美国的科技软肋。

而稀土管制,则更是击中了美国的产业咽喉。

尽管美国多年来一直试图重建本土稀土供应链,但在提炼与加工技术上仍严重依赖中国。

中国此次管制的是"技术"而非"原料",等于直接卡住了美国高端制造业复苏与国防现代化的瓶颈。

这已不是简单的贸易反制,而是战略层面的"釜底抽薪"。

在中方打出这套精准打击的组合拳后,美方提议不许往返美国的中国航班飞越俄罗斯领空,实际上就是"恼羞成怒"后,对中国的报复措施。

美国要求中国的航空公司执飞往返美国的航班时不得飞越俄罗斯领空。

其理由是,自2022年俄乌冲突后,美国航司已被禁止使用俄罗斯领空,而中国航司继续使用则获得了"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包括更短的飞行时间、更低的燃油成本和运营成本。

这个理由,在表面上看似维护"公平",实则根本经不起推敲。

当前这种局面的始作俑者,正是美国自己。

正是美国及其盟友对俄罗斯发起的极限制裁,引发了俄方的对等反制,才导致了美国航司被迫绕飞。

这本质上是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商业后果,美国却试图通过行政手段,强迫第三方国家(中国)的企业遵守美国单方面制定的规则,这本身就是一种霸凌逻辑。

更关键的是,这一提案的时机选择,完美印证了其"报复"的本质。

它并非一个经过长期酝酿、审慎评估的政策,而是紧随中国对美关键技术领域实施反制后,一个近乎条件反射式的政治表态。

当在科技与资源层面难以找到有效、对等的反击手段时,美国便将其触手伸向了相对容易拿捏的民航领域。

这种行为,恰如一个在正面较量中占不到便宜的对手,转而选择去破坏对方的后勤补给线,虽能制造麻烦,却也尽显颓势。

此外,这场围绕领空与航线的争斗,其本质是规则制定权与霸权护持的较量。

美国长期以来习惯于在一个由自己主导的"规则体系"下行事--即"于我有利的规则,便是国际规则;

于我不利的现状,便是不公平竞争"。

在航空领域,他们无法接受因自身地缘政治决策失误所导致的竞争劣势,更无法容忍中国航司在合规经营下所获得的合理市场优势。

因此,这项飞越禁令提案,可以看作是美国试图将其地缘政治成本转嫁给中国的一种努力。它企图通过压制中国航司的运营效率,来弥补美国航司因政治原因而丧失的竞争力。

这种"我不好,你也别想好"的零和思维,正是当前美国对华战略焦虑的缩影。

然而,这种策略注定是徒劳的。

首先,它严重破坏了全球民航业赖以生存的稳定性与可预期性,将地缘政治的矛盾强行注入一个本应追求效率与安全的行业。

其次,它最终损害的将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利益。

如果禁令落地,中国航司可能被迫调整航线,增加飞行时间与成本,这部分成本最终很可能转化为更高的票价,由往返于中美之间的旅客承担。

总之,美国提议禁止中国航班飞越俄罗斯,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其在面对中国有力反制时,从战略自信到战略焦躁的转变。

当在稀土、关键技术等硬碰硬的领域难以速胜时,便试图在民航这样的关联领域开辟"侧翼战场"。

然而,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这种为报复而报复、为对抗而对抗的行为,注定无法解决任何根本性问题。

它既无法帮助美国航司夺回所谓的"公平",也无法打破中国在关键战略资源上的优势,更无法阻止中国继续依据国际法和国内法,采取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正当行动。

这场博弈提醒我们,大国的竞争,最终比拼的是内功与智慧,而非一时的气急败坏。

美方若不能正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不能接受在平等基础上与竞争对手共存,那么类似的"痛处"只会越来越多,而类似的"失态"也必将反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