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这话虽说带点老辈人的迷信,可过了73岁的老人,心里头确实有几桩比死还难受的坎儿。咱今儿就掰开揉碎了聊聊,这把年纪的老人最怕遇上哪些糟心事儿,又该咋提前躲过去--毕竟谁都盼着自家老人能舒舒服服、体体面面地享晚年不是?
一、兜里没钱,连喘口气都透着穷酸味儿!
73岁的张大爷最近总在小区长椅上发呆,手里攥着皱巴巴的降压药说明书,眼神直愣愣地盯着药店玻璃上的"会员日八折"海报。他和老伴儿每月退休金加起来不到四千,自打去年老伴儿摔断腿花了三万多,如今连颗苹果都得切成两半分着吃。有回半夜犯心口疼,愣是咬着牙熬到天亮,就怕去医院又花冤枉钱。
这把年纪没了挣钱的本事,全靠那点死工资撑着,可物价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蹿。您知道现在去趟医院做个CT得多少钱吗?小一千!要是再赶上住院,押金条一递过来,老人手里的医保卡都能攥出冷汗。更揪心的是,有些老人怕给子女添负担,明明疼得直不起腰,还硬说"歇两天就好",结果拖成大病--这种"穷病"比真生病还磨人!
咋办?咱得学李叔两口子,从60岁开始就每月雷打不动存五百块,专门弄个"应急小红本"。平时去菜市场挑傍晚的特价菜,衣服破了让老伴儿缝缝接着穿,可每年的体检费从来没省过。他们常说:"兜里有仨钱儿,生病不慌神,跟子女说话都硬气!"
二、守着空屋子掉眼泪,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王奶奶每天做的最多的事儿,就是搬个小板凳坐在阳台,盯着楼下的梧桐树发呆。自从老伴儿走后,她屋里的电视就没关过,哪怕根本不看,也图个响动儿。有回邻居听见她在屋里跟墙上的结婚照唠嗑:"老头子,今儿的馒头有点酸,你以前总说我蒸馒头碱放少了……"
独居的老人最怕天黑,灯一亮,屋子里的影子都显得孤单。据社区统计,咱们这儿空巢老人占比超过40%,好些人两三天说不上一句话,最后连嗓门都哑了。更吓人的是,去年冬天有位赵大爷在家摔断腿,硬是趴在地上爬了半天才够着手机,要不是平时跟对门小周处得好,估计连急救电话都拨不出去。
想破局?得学陈阿姨!她每天早上拎着菜篮子跟小区老太太们跳广场舞,下午去社区棋牌室打打扑克,周末还跟着老年大学去公园写生。她说:"儿女忙咱理解,但咱不能把自个儿困成'笼子里的鸟'。你主动跟人唠两句,说不定就能捡着个'老来伴儿'--不是说再婚,是多个能搭把手的朋友!"
三、躺在床上等人喂饭,尊严都掉在地上了!
李大爷最近总躲在卫生间偷偷哭,因为他发现自己连系鞋带都费劲了。去年查出帕金森,手抖得拿不住筷子,吃饭时米粒掉得满桌都是,儿媳妇收拾桌子时不经意的一声叹气,让他整整三天没睡好觉。更让他难受的是,有回半夜想上厕所,喊了十多分钟都没人应,最后只能尿在床上--那一刻,他觉得自己活得像个废物。
失能失智,是所有老人的噩梦。咱小区的周奶奶得了阿尔茨海默病,有回把孙子当成亲儿子,拉着人家的手说"你小时候总尿我被子",孙子哭笑不得,她却笑得像个孩子。可到了晚上,她又会对着镜子问:"你是谁?为啥在我家?"那种迷茫又恐惧的眼神,看了让人心碎。
咋预防?刘大夫说得明白:"从65岁开始,每年做个认知功能筛查,平时多玩 crossword(填字游戏)、下象棋,每天走够五千步。"最关键的是,别把"老了就得让人伺候"当成理所当然--张叔每天早晚做手指操,用筷子夹黄豆锻炼协调性,78岁了还能自己包饺子,邻居都夸他"比年轻人手还巧"!
四、咱该咋帮老人迈过这三道坎?
作为儿女,咱不能等老人遭了罪才后悔。先把经济账算清楚:给父母办个"医疗专项存款",每月雷打不动存点钱,万一有事能顶上急;再把情感账补上:每周至少打三次视频电话,教会他们用微信发语音,别让老人觉得"手机就是个摆设";最后把健康账做好:给父母买个智能手环,能监测心率和跌倒报警,定期带他们去做"老年综合评估"。
还记得去年冬天那个在寒风里卖鞋垫的王大爷吗?后来社区给他申请了低保,志愿者每周上门帮着收拾屋子,现在他见人就说:"活着有盼头了!"其实老人要的不多,无非是兜里有点钱、身边有个人、身子能动弹--这三样凑齐了,比啥都强。
写在最后:
人都会老,73岁不是"坎儿",而是提醒咱该好好规划晚年的"闹钟"。咱做子女的多上点心,老人自己多留个心眼,经济上早储备、情感上早沟通、健康上早管理,就能把那些"比死还可怕"的事儿挡在门外。
您身边有没有73岁以上的老人?他们有没有遇上这三种糟心事儿?欢迎在评论区说说您的故事,也别忘了转发给亲朋好友,咱一起给老人的晚年"撑撑腰"!毕竟"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让老人活得体面,才是咱做儿女最大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