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5日凌晨,美军在范登堡太空军基地发射了一枚"民兵3"洲际导弹,导弹飞行4200英里后准确命中目标。按照美方说法,这是一次"不带弹头的例行测试",旨在验证系统可靠性。但实际上,美军这次试射并不是单纯的技术检测。

作为服役超过50年的陆基核导弹,"民兵3"目前仍是美国核力量的中坚,现役约400枚。不过,原计划接替它的"哨兵"导弹项目陷入困境,原定2030年代退役的"民兵3",现在可能要被迫继续服役到2050年。这实际上暴露出美国核武库更新的结构性问题,在技术受限和预算吃紧的情况下,美方试图通过延长旧型号服役周期,来维持核威慑。
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特朗普以"其它国家正在核试验"为由,指示五角大楼推动所谓"次临界试验",即在不引发核爆的前提下,测试武器部件性能。其真正目的,是在不触犯《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核武器的现代化改造,为未来新一轮核升级争取时间与技术储备。
而普京似乎已经察觉到了美方的动机。同一天,普京召开联邦安全会议,当场下令俄防长、总参谋长和特勤部门"为全面核试验做好准备",同时明确表态如果美方先越界,俄方将立即采取同样行动。这意味俄罗斯已将"核试验"重新纳入国家安全议程。

事实上,早在上个月,俄罗斯就完成了"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与"波塞冬"核动力无人潜航器的测试。两种武器都不涉及核爆,但足以展示俄罗斯在新型核平台上的战略延伸能力。普京此刻下令准备核试验,不仅是回应特朗普的挑衅,更是告诉世界,俄罗斯的"三位一体"核力量更新已完成,一旦美方破坏规则,俄方有能力也有意志对等回应。
然而,真正的危险性在于,核试验的"多米诺效应"可能重塑全球安全格局。若美国率先突破《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红线,不仅将削弱国际核不扩散体系,更可能刺激其他国家跟进。正如《日经亚洲》所说,当美国背离禁止核试验准则,俄罗斯等核大国将不再有理由遵守原则。这种"破窗效应"一旦形成,全球战略稳定将面临系统性风险。
而中方明确反对核军备竞赛的立场,正是对这种风险的直接预警。近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再次重申,中方始终恪守暂停核试验的承诺,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中国的核力量建设一向以"最低限度威慑"为原则,不与任何国家搞军备竞赛。不难看出,相较于美俄的针锋相对,中方的重点是通过维护国际规则的权威性,防止核威慑逻辑滑向"相互确保摧毁"的冷战旧轨。
站在历史维度回望,从1945年首颗原子弹爆炸到1996年《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签署,人类用了整整半个世纪,才在无数次核蘑菇云的阴影中,建立起对核试验的禁令框架。那是一种以惨痛代价换来的共识,象征着人类对自我毁灭的克制与警醒。如今,当美俄核动作频频,核威慑话语再次抬头,正在把世界重新推向"核试验可能重启"的边缘。

综上所述,美军试射导弹与普京下令核试验,实则是一次战略试探的连锁反应。美方要的是核主导权,而俄罗斯则是针锋相对,短期内,全球不会立即回到核战对抗,但核威慑的阴影已经重新浮现。在这场新的核竞赛边缘游戏中,中国的态度依然清晰,核力量建设始终以"最低限度威慑"为原则,不与任何国家搞军备竞赛,这或许正是当下乱局中最稀缺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