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沉默14天后开口,强硬态度如何收场?

2025-11-24 20:22  头条

11月23日,莫迪宣布要加快印度和日本之间的双边合作,清单包括创新、国防、人才交流和贸易,还将印日关系置于"全球和平、稳定、繁荣"的框架下。莫迪称会晤很成功,要将合作推向更实更快,贸易再上一个台阶,印度舆论认为"强大的印日合作对更美好的地球至关重要",所以大力传播。定位并不是客套,而是发出了一个信号:印日要加快速度,在经济、技术、安全防务等各个领域都要加快速度。

高市早苗会后表示愿意进行对话,形式不限,但同时也强调"坚持应该坚持的立场",再次提出"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暗示自卫队必须随时做好介入台海的准备。硬调在日媒及社交平台迅速传播开来,评论两极分化。话术内核就是给国内的安全议程以及同盟路线增加铺垫。

中国方面很快做出了回应,王毅警告说,如果日本一意孤行、再犯错误,正义国家和人民有权对日本的历史罪行进行清算。中国驻日本使馆发布双语长文,重申联合国宪章中关于"敌国"的规定,并列举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历史文献。平时很少出现的法律-历史文本出现了,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11月23日在G20会场边,莫迪和高市早苗表面的议题是双边合作,其中包含国防和人才交流,近处是贸易,远处牵动区域安全,焦点还是绕不过去台海。日本的安全观念近几年来不断向右转,加上国内的压力以及周边的不安,语言变得越来越强硬;印度寻求伙伴扩大圈子,希望得到技术、产业和供应链的机会,防务虽然只是"配菜",但也已经被端上了桌子,背后也有"四方安全对话"等背景在场。

把台海问题捆绑到国内政治上,会很快提高风险。日本不断强调"有事",实质上是进行对内的动员,即争取更多的防务预算、更加密集的演习和训练、更紧密的同盟关系,并促使民众接受更为积极的安全政策。高市表示希望日本人民能理解并支持自卫队,这显然是在为自卫队铺路。在战争记忆尚存的社会里,民意不会因为声音大而轻易改变,诉求如果没有透明的成本和明确的方向,反噬也是有可能发生的。

中国把法理和历史放在前面,联合国宪章中的敌国条款是战后秩序的产物,现在提出既有政治指向又有舆论动员的功能:提醒人们法西斯和军国主义的危害不是抽象的,划定底线、警示越界,同时告诫自己不要被极端的语言所裹挟,坚持法理和责任。历史不是装饰,而是现实政策的边界线。

外界也对印度角色很在意,从莫迪公开的表态来看,重点还是经济和创新,国防合作没有细化;项目、时间表、预算等关键信息还没有公开。日本对华政策如何落实,并没有权威文件说明下一步要怎么做。有关职务称谓等细节尚未澄清,这也说明了不能过早下结论,不能把情绪带入到事实中去,要等待后续权威渠道的明确。

从安全的角度来看,区域安全不能依靠喊话来维持。日本外交在世界中心发展壮大的说法,和亚洲地理、历史的回响并不相符:如果四邻都不友好,就称不上是中心。自我定位上更侧重于服务国内叙事;对外常被一笑置之,对内能否转化为预算和选票,才是检验标准。外交的分量最终还是要看稳定的环境和可以预期的政策回报。

从传播角度来看,三方的信息战速度很快:印度提高合作的调门,强调产业和创新的协同;日本展开安全危机的叙述,加强"有事"的心态;中国把法理和历史的强音推到前面,明确底线和约束。语气各不相同,受众也不同,但是它们的目的地都在同一个海域相交。最大的隐患就是把经济合作和军事博弈绑在了一起,一边是供应链,另一边是军演,日常和非常混杂在一起,风险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常态,企业和民众的期望被拉扯。

事态的发展不在于几句话是否强硬,而在于之后的行为:是否会举行具体的军事演习?是否要推行新的安全协议?是否有固定的对话时间?有没有对企业的期望、风险做清楚的说明呢?这才是判定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