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的防空体系采用"包干制",即具备防空能力的成员国除负责自身空防安全外,还需为冰岛等没有防空能力的国家提供支援。在应对空中威胁时,北约有一套标准化的应急处置流程:地面预警雷达或空中预警机发现可疑目标后,会立即向本国防空指挥机构和北约区域综合性航空作战指挥中心发出告警;地面值勤战斗机组需在警报响起后10分钟内紧急升空,进行"机体确认"并报告指挥中心;若警告无效,战斗机将采取武力威慑措施。
此次事件中,北约战机的迅速反应符合其应急流程。不过,北约在欧洲东翼的防空能力仍存在不足。根据北约欧洲盟军司令部2024年的评估,其在欧洲东翼的防空能力仅占所需防空能力的5%,这促使北约加强东翼防御,例如增加E-3A空中预警机在罗马尼亚空域的巡逻频率,并推动防空装备的一体化建设。
战略影响:地缘博弈与地区安全挑战
此次无人机事件的背后,是立陶宛与俄罗斯之间长期的地缘矛盾。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东岸,与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接壤。加里宁格勒是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部署有大量巡航导弹、地对空导弹甚至核武器库,对北约东翼构成潜在威胁。
立陶宛长期奉行反俄立场,积极推动北约在波罗的海国家设立永久性军事基地。例如,2022年立陶宛禁止俄罗斯部分货物过境加里宁格勒,引发俄罗斯强烈抗议,甚至考虑废除对立陶宛独立的承认。此次无人机事件可能是俄罗斯对立陶宛的一次试探或威慑,旨在展示其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和行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