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袈裟,价值十六万,传闻要绣娘绣仨月,一串佛珠,市价能换一套房,当这些数字与少林方丈联系在一起时,佛经就成了废纸一堆。
释永信的故事,不是从他倒下那天才开始的,它真正的高潮,或许恰是他最风光的时候。
7月27号,少林寺管理处发了一则通报,主题思想是说,释永信拿了不该拿的钱,睡了不该睡的人,还制造出了无辜的小生命,有关部门要对他进行调查。
要知道释永信对于少林寺而言,不止是方丈,更是整个少林寺文化的代表,如今他出了事儿,简直和少林寺的天塌了一般。
佛家向来讲究因果报应,释永信能有今天,何尝不是十年前,乃至更辉煌时期种下的因,只不过如今,掷出的回旋镖飞回来了而已。
四十年前,少林寺还不是宝刹,而是破庙,二十几亩旱地,连几个僧人都养不活,十六岁的安徽少年刘应成,在这时来到了少林寺,成了后来的释永信。
或许最开始,他真的是来修佛的,但是和尚也要吃饭,释永信想到的解决办法便是力推少林寺商业化,可随着公司的建立,"铜臭"逐渐污染信仰。
当释永信把一座破庙,变成了摇钱树时,他不再像方丈,更像个产品经理,而他手里唯一的爆款,叫"少林功夫"。
八九十年代,在《少林寺》火遍大江南北时,释永信组建武僧团,跑世界各地"接商演",门票从10万美元一场涨到了50万美元。
趁着东风,释永信将"少林寺"变成了公司、商标,小到文化传播建设,一本《少林武功医宗秘籍》能卖到9999元,大到兴办学校企业,累计对外投资公司16家,总投资额将近8千万。
释永信算是吃尽了时代红利,有了钱后,修佛初心不再纯粹,清规戒律也成了儿戏,剩下的只有用行动证明:佛祖也得搞产业升级。
不得不说,释永信很懂品牌包装,甚至可以说,他是个天才,释永信一边利用"少林寺"这个老字号招牌大肆敛财,一边也不忘收割广大香客信徒。
据说,少林寺每年光门票就高达3亿,如果加上香火钱,演出费、培训费等,这钱只会是个天文数字,你以为他只薅现实生活中的"羊毛"?不,他连虚拟的也不放过。
释永信作为第一个给寺庙建立网站的方丈,自然懂得利用网络、直播等现代化的工具,他把少林寺打造成一个开放、时髦的文化符号。
截止到2022年少林寺申请的商标就有706个,涵盖各行各业,谁敢侵权,他就敢打官司。
都说"穷人乍富挺胸叠肚",不愁吃喝还有大笔钱入账,让释永信嘚瑟了起来,袈裟要十六万的,需要绣娘绣仨月,佛珠要上好小叶紫檀的,一串能买一套房的那种。
后来更是进军房地产,2015年2月,释永信豪掷412万澳元支票,约合人民币1900多万,付清了新南威尔士州出售给少林寺18000亩(相当于28800个篮球场面积)土地的钱。
甚至还要在澳大利亚建寺庙,以及四星级酒店等设施,此外,2022年,释永信还花了4.52亿元,让只开了两周的公司买下了郑州的商业用地。
一面是普度众生的活佛,一面是挥金如土的总裁,哪一个才是真的他?或许,连他自己都分不清了。
都说"饱暖思淫欲",吃饱、穿暖、连出行都豪车接送,释永信将多余的精力放到了女人身上,与多个女人发生关系不说,甚至还闹出了"人命"。
而释永信对此,似乎并不在意,仍旧一意孤行的沉浸在温柔乡和黄金屋中,有时候,太嘚瑟的人容易遭报应。
2015年,一封封详尽的举报信,就像投入深潭的石子,虽有涟漪,却不见底,有自称是"释正义"的人在网上举报释永信。
无独有偶,释永信曾视为左膀右臂的亲徒弟释延鲁,也实名举报了他,举报中"侵占财物"、"向举报人索要钱财"都算是小事儿,私生活混乱、有私生女也不过是冰山一角。
拥有双重户籍,甚至涉及行贿,都在他强大的影响力下,被一纸通告"澄清"了,当时恐怕算是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了。
随着消息传出,舆论哗然,这时人们才惊觉,那个记忆里晨钟暮鼓的清净地,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可风波过后,他对着镜头,云淡风轻地说:"我要是有问题,早就出事了!"
那十年,他可能以为自己真的"摆平"了,他依旧是那个在聚光灯下侃侃而谈的方丈,是地方引以为傲的文化名片,他或许忘了,有些账,是记在那里的,总有要清算的一天。
如今一语成谶,种种迹象,也早已预示了结局,从深夜被带走,到官方通报,前后不过三天,如此雷厉风行,只能说明一件事:所有证据,早已确凿,只等一个合适的时机。
7月28号,佛教协会发出公告,因为影响恶劣,他们要注销释永信的戒牒,普通人不懂"戒牒"意味着什么,但对于僧人,这东西比身份证还重要。
它是官方认证的"出家许可证",是僧人身份的唯一合法凭证,没了它,你就不是僧人,只是一个剃了光头的普通公民,过去,释永信之所以能屡屡化险为夷,正是因为这层宗教身份的庇护。
调查一个信徒遍布全球、拥有巨大影响力的"高僧",自然会投鼠忌器,可一旦戒牒被注销,他就不再是"释永信方丈",而是公民"刘应成"。
那层刀枪不入的"金钟罩",被官方亲手戳破了,接下来等待他的,是冰冷的法律,再无任何缓冲,而这还只是第一个噩耗。
第二个噩耗来自少林寺,事件越闹越大,少林寺紧急删除官网上宣传、介绍释永信的文章,如今除了方丈名单上还有"永信",其他几乎都被清空,仿佛少林寺要单方面和释永信割袍断义。
此外,还有第三个噩耗,之前在企查查上显示,释永信一共和8家企业有关联,可如今其中五家企业已经被注销或吊销营业执照,还有三家是存续状态。
中国嵩山少林寺还对外投资了5家企业,目前其中有两家也已经注销,尽管释永信目前是中国嵩山少林寺的法人,还掌握控制17家企业,但想以此翻盘,恐怕有些不现实。
说起来,这与第四个噩耗还有些关系,7月29号,少林寺管理处再次做出回应,他们称邀请曾担任洛阳白马寺住持的印乐法师,出任少林寺的新主持,目前,印乐已经到了少林寺。
此前就有新闻报道称,印乐提议杜绝注册佛教名寺古刹的商标,与释永信治理少林寺理念截然相反,如果照做,无异于少林寺自断一臂。
但作为四大皆空的僧人,本该不被黄白之物拖累,若是之前靠着演出获利的人能尽早适应,并且集体照做,想来"少林寺"的名声也能回来一些。
释永信确实是少林的"功臣",没有他,少林寺可能至今仍是那个靠政府补贴度日的破败小庙,他让少林功夫走向了世界,让这座千年古刹成了河南乃至中国的一张王牌。
但他也用自己的贪婪和放纵,给了无数虔诚的信徒一记响亮的耳光,那种信仰崩塌的感觉,是毁灭性的,这伤害的,早已不是少林寺一个地方,而是整个社会对于宗教的信任。
当寺庙成了公司,当方丈成了总裁,当信仰可以明码标价,佛,又在哪里?嵩山照旧,钟声照旧,只是听钟的人,心里再也不复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