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刚刚达成"先别吵,先把事办起来"的共识,美国西海岸的民主党地方官员就马上来华访问,节奏很快,目标很明确--稳就业、稳订单。
釜山握手之后的第五天,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加利福尼亚州的高级代表团乘坐专机直接飞来,阵容很盛大。表面上看是经贸,实际上政治账和经济账一起算。西海岸依靠外贸,因此在重要的一年里不能出现任何失误。
华盛顿州每年对华出口超过150亿美元,中国是其第一大进口国;俄勒冈州2024年对华贸易额为78.4亿美元,支撑着大约3.5万个就业岗位;加州18%的贸易与中国相关联,硅谷许多企业的利润来源于中国市场,保守估计有200亿美元的贸易往来。州政府背负着港口、工厂、货柜以及工人家庭的风险,拖一天就是实实在在的风险。
此次把合同、机制、供应链的细节理清楚,全球供应链随时都有"地震",西海岸码头对风浪最为敏感。至于有没有越权?在联邦制下,州政府对外经贸方面有一定的空间,招商、签备忘录并不罕见。当年的加州州长用关税和环保车规定把官司打到法院去了,现在又抢跑访华:有法理,也有现实。
政治方面的账也已经算清楚了,民主党刚刚在弗吉尼亚、新泽西取得了不错的战绩,士气上升。此时推进务实对外经贸,对内可以说"我们稳住就业",对外可以说"我们在找稳定",与特朗普式的高调对抗拉开距离,也为后续选战积累民意。特别是在传统的蓝州,选民更看重的是空气和工作机会的质量,带回订单和投资比空谈更有用。

最高法院预计会就IEEPA关税问题作出最后的裁决。一旦判断出越界,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企业的损失怎么算、是否要补偿、市场会先抖三抖。各州心里有数:先把对华合作的渠道打通,把细则做好,出现问题有缓冲。框架协议、项目库先锁定一部分,防止出现断崖式的波动。
事实就在眼前,中国仍然作为美国很多州的稳压器存在。这次"专机访华"的主题很务实,经贸、产业链、气候议题都是可以落笔的硬件。多州官员直言其目的是为了保持经贸关系,加州押注清洁能源转型,新能源车、储能、碳市场需要跨境技术与市场双向流动;华盛顿州关注航空、农产、港口物流;俄勒冈州关注半导体和高端制造,清单具体不飘。

会场里出现次数最多的词就是"稳定",企业需要的不是意外,而是确定性。州政府反复强调两个方面:通关、物流、支付、标准等"琐碎"的环节要顺畅;把可能的政策风险提前写入机制中,留出回旋的空间。决定着货物能否按时送达、款项能否按时收回的是这些琐碎的决定。
对于民主党地方官员来说,这也是关于"姿态管理"的问题:不是来吵架,而是来解决问题。就业、物价、供应稳定,日子就会稳定。在通胀尚未消退、房贷利率居高不下之时,这样的说法很有市场。

同时风险也不容小觑,联邦政策随时可能改变,法院判决也有可能引起争端;中美结构性差异短期内难以消除,科技与投资敏感清单仍然存在。地方对接边界明确,所以集中于可以操作的领域,尽量避开雷区--先把能做的做了。
从中国的角度看,这是观察美国国内动力的一个窗口:联邦上下的起伏不定,地方则更为务实。州政府、城市群、行业协会之间建立"多层次架构",经贸、产业、教育、气候等方面分层推进,可以稍微平抑大关系的波动。不必等到白宫批准之后,地方之间的相互信任以及习惯会形成一个稳定的力量。
中美这艘大船进入难得的缓冲带,向前一锤一锤敲出的信任,向后就很容易了。地方这股劲不能小视,也不能过分夸大。震荡可以被转化为波纹,但是顶层博弈是无法替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