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哀悼!中国航天科工发布讣告,于本水院士逝世

2025-08-29 15:25  头条

当防空雷达扫过渤海湾的夜空,那道无形屏障的铸造者,永远闭上了眼睛。

2025年8月27日11时08分,北京某三甲医院重症监护室的心电监护仪归为直线。9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本水走完了他"铸剑为盾"的一生。这位在互联网上仅有271条公开信息的老人,身后却矗立着一个大国最坚固的"空天神盾" 。

▶ 神秘档案:代号"近快战法"的苍穹守护者

在航天系统内部,流传着一段解密往事:20世纪60年代,当某国U-2高空侦察机12次闯入华北领空时,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在地图上画下三道弧线--"把雷达开机距离压缩到38公里,导弹反应时间减至6秒"。这套颠覆传统拦截理论的"近快战法",让红旗导弹先后击落5架敌机,创造了世界防空史上的奇迹 。

而当时年仅30岁的于本水,名字至今未出现在任何战报中。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这句他给团队立下的铁律,成了中国第一代导弹人共同的宿命 。


▶ 三重天网:从黄土地到蓝海洋的"中国盾"

翻开于本水的科研手稿,能看到三张改变国防格局的蓝图:

  1. 1.
  2. "贴海飞行的死神克星":面对超低空突防的掠海导弹,他带领团队在渤海湾顶着10级海风做实验,最终研制出世界领先的舰载拦截系统,将雷达盲区压缩至0.7米,终结了敌机利用海平面突防的时代 ;
  3. 2.
  4. "移动长城"野战系统:当某边境冲突暴露陆军机动防空短板,他主导设计出集成导弹/雷达/指挥车于一体的方舱,让防空体系能在高原戈壁快速部署,被官兵称为"会行走的保护伞" ;
  5. 3.
  6. "跨界魔术"B610工程:在西方技术封锁最严苛时期,他将防空导弹改装为地对地飞航导弹,开辟出"一弹两用"新赛道,节省国防经费超20亿元 。

▶ 最后的课堂:军工泰斗的"未发射导弹"

2023年,89岁的于本水在某国防院校授课时突然晕倒。抢救苏醒后,他拒绝住院:"我的时间要留给未完成的超高速导弹理论"。

护士后来在病床下发现写满公式的纸巾--那是他瞒着医生做的拦截轨道计算。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对人才的苛刻与深情:

  • 痛批高校教育"实验室造不出真导弹",推动北航、哈工大等建立实弹测试基地;
  • 自费设立"铸箭奖学金",却规定"领奖者必须亲手拆装过发动机";
  • 临终前嘱托弟子:"别搞追悼会,省下经费做风洞试验" 。

▶ 长天为证:隐形的星辰永远闪烁

2015年荣获"航空航天月桂奖"时,于本水在获奖感言中说道:"我的梦想是让中国的领空,永远晴朗无云。"

今天,当我们仰望没有硝烟的蓝天,当雷达波束扫过城市上空,那束由百万行代码和复合金属构成的"电子长城",正是这位老人最沉默的墓志铭 。

利剑终将老去,但锋芒已刻进长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