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在古代曾是法定节假日

2025-08-29 15:25  头条

宋朝人过七夕有多拼?放法定假、逛专属市集,热闹得堪比过年

现在过七夕,大家想到的多是送花、约会,像个"中国情人节"。但你知道吗?这节日在古代可不是这样,尤其是宋代,把七夕过成了全国狂欢的大日子,排场比现在可大得多。

宋代人有多重视七夕?朝廷直接把它定为法定节假日,官员放假一天,老百姓也能安心过节。那时候京城专门有"乞巧市",专卖七夕相关的物件,从七月初一开始,街上就挤得水泄不通,夜市通宵达旦,热闹程度跟过年有一拼。《东京梦华录》里就写了,汴梁城那阵子车马堵得走不动,到处是过节的人,不光姑娘们忙着"乞巧",连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出来凑热闹,祭星、赛巧、逛园子,活脱脱一个全民参与的狂欢节。

其实七夕的源头,跟爱情没多大关系。最早叫"乞巧节",是姑娘们比拼手艺的日子。汉代的时候,宫女们会在七月初七穿七孔针,比谁手巧;到了魏晋,又添了"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的玩法,比如把针放水里,看针影形状判断巧不巧,说白了就是古代的"女子技能大赛",所以也叫"女儿节"。

唐代的时候,七夕还只是皇宫和贵族圈的热闹。宫里会办"穿针乞巧宴",妃子们对着月亮穿针引线,还有音乐歌舞,排场挺大,但老百姓参与度不高。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元代,节假日砍了一大半,七夕的法定假期没了。明清时期,民间还保留着一些习俗,比如投针验巧、晒书什么的,但官方再也没给过假期,热闹劲儿大不如前。

更有意思的是,七夕的"爱情味"是后来慢慢加进去的。虽然汉代就有牛郎织女的故事,但直到宋代,大家过七夕主要还是比手艺。明清之后,爱情元素才越来越浓,到了近现代,受西方情人节的影响,慢慢成了咱们现在熟悉的"中国情人节"。

这么一看,还是宋朝人会过日子,把"技能大赛"过成了法定假日里的狂欢节,这排面,确实够硬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