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国内玉米市场延续偏强态势,"涨声"再度成为行业焦点。华北深加工企业收购价持续上调,山东部分企业报价突破1.18元/斤,东北产区在物流制约下价格坚挺,南方销区跟涨动力十足,叠加基层惜售情绪升温,市场关于玉米价格"彻底起飞"的讨论愈发热烈。然而,在多重利好背后,供需博弈的暗流仍在涌动,这波涨势能否持续仍需理性看待。

本轮玉米涨价的核心驱动力,离不开基层惜售与运力瓶颈的双重加持。北方产区降温后,粮食储存条件改善,农户售粮窗口期延长,叠加今年玉米丰产且粮质整体优于上年,种植户心理预期抬高,低价惜售成为普遍心态。目前东北售粮进度仅两成,黑龙江、内蒙古等地不足两成,大量粮源仍集中在农户手中,市场流通量阶段性收紧。与此同时,物流梗阻问题持续发酵,全国铁路停限装政策实施后,东北粮源外运受阻,叠加雨雪天气影响,铁路、公路运输成本同步上涨,华北、南方销区到货量不足,深加工企业为保生产被动提价,本周华北主流企业涨幅普遍达10-80元/吨,陕甘宁地区部分企业涨幅更是达到30-60元/吨。

除了供需端的直接推动,替代效应减弱与需求稳定进一步夯实了涨价基础。小麦价格高位盘整导致其饲料替代优势大幅减弱,今年以来小麦替代玉米量较上年的2000万吨显著下降,玉米饲用消费压力持续缓解;进口方面,1-10月玉米累计进口量同比大降90%,短期到港有限,难以撼动国内市场格局。需求端同样表现稳健,深加工企业满产运营,库存维持在1-3周左右的低位,补库积极性高涨;饲料企业受小麦替代减少影响,玉米刚需回流,库存天数小幅提升,为价格提供了坚实支撑。

但热闹的涨价行情背后,市场隐忧同样不容忽视,"彻底起飞"仍面临多重制约。首先是潜在供应压力尚未释放,东北七成以上待售粮源仍待消化,随着后期售粮进度推进,集中上市可能引发价格回调。其次是需求端谨慎情绪未改,南方销区饲料企业多随用随采,长期建库意愿不强,港口市场已出现"高价成交平淡"的迹象,北港本周价格先扬后抑,部分贸易商开始压价收购。此外,托市小麦拍卖的政策预期始终存在,若后续启动拍卖,可能通过影响替代关系间接挤压玉米价格空间。

综合来看,11月25日玉米市场的强势涨价,是短期供需错配与物流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场筑底动能正在释放,但"彻底起飞"为时尚早。后续行情将重点围绕三大变量展开:基层售粮节奏是否加快、铁路运力紧张局面能否缓解、政策层面是否有新动向。对于农户而言,可把握当前价格高位择机售粮,避免盲目惜售;贸易商与加工企业则需警惕库存累积风险,理性判断行情走势。在供需博弈的核心逻辑下,玉米价格大概率维持震荡偏强格局,大幅单边上涨的可能性有限,平稳运行仍是市场主基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