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为何接受如此苛刻的条件?
• 安全焦虑:驻韩美军的存在让韩国在外交上始终矮半截,特朗普甚至公开骂韩国是"白眼狼",威胁要撤军。
• 政治投机:李在明或许认为,签下这份协议能换取美国的"战略庇护",但历史证明,特朗普的交易从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无休止的索取。
三、王毅的警告与韩国外长的"精神分裂"
就在李在明决定访美前,中国外长王毅在通话中给了韩国三个明确的劝告:
1. 政策要稳定。
2. 坚持独立自主,别被第三方裹挟。
3. 共同维护产业链稳定。
李在明(资料图)
韩国外长赵显的回应堪称"外交行为艺术"--
• 对美媒说:"中国是挑战,我们要保持警惕。"
• 对北京说:"韩国高度重视韩中关系,愿推动战略合作。"
这种策略,暴露了韩国在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夹缝中,已经越来越难以维持平衡。
特朗普的协议从来不是单纯的贸易问题,而是地缘战略的杠杆。
1. 经济榨取:15%关税+3500亿投资+1000亿能源采购,直接抽走韩国经济的"血"。
2. 科技围堵:下一步,美国必然施压韩国加入对华芯片禁运。
3. 军事捆绑:协议签署后,美国很可能要求韩国在南海、台海问题上"选边站",甚至参与联合巡逻。
李在明或许以为签了协议就能换来美国的"宽容",但现实是--妥协只会招致更多的要价。
2017年,韩国因部署"萨德"遭中国反制,对华出口暴跌28%。而这一次,李在明的选择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王毅的那句"不受第三方裹挟",既是提醒,也是最后的红线。
李在明的选择,本质上是一场危险的赌局--
• 赌美国会遵守承诺(但特朗普的协议向来是"赢者通吃")。
• 赌中国会忍气吞声(但王毅外长的警告已经划清底线)。
• 赌韩国经济能扛住冲击(但增长率已经说明问题)。
历史告诉我们,小国若不能在大国博弈中保持清醒,最终只会沦为战略棋盘上的牺牲品。韩国的未来十年,或许就押注在这场豪赌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