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约会可发生性关系”?多名男子被骗走2.3亿

2025-02-25 16:42  头条

从"甜蜜邀约"到"人财两空"

2025年2月24日,南京中院公布的一起特大诈骗案引发社会哗然:一款名为"某聊"的同城约会App,以"线下约会可发生性关系"为诱饵,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诱骗全国超2.3万名男性用户充值、打赏,涉案金额高达2.3亿元。这场精心设计的骗局,不仅揭开了网络社交平台暗藏的黑色产业链,更暴露了部分男性在"性诱惑"背后的脆弱心理。

一、案件回顾:平台如何编织"桃色陷阱"?

  1. 伪装成"交友神器"的诈骗工具
    "某聊"App表面是普通社交平台,实则通过"公会"团体在互联网投放广告,利用"同城约会可发生性关系"等露骨话术吸引男性用户下载注册36。平台获取用户位置、喜好等信息后,推送给女主播,后者以"就在附近""想交男友"等话术建立信任,再以"完成任务即可见面""过生日需打赏"等理由诱导充值。
  2. 闭环式诈骗流程:充值即"沉没成本"
    用户一旦充值,平台便设置多重障碍:
  3. 无退款机制:男性用户充值后无法提现,女性主播和公会则能直接分赃;
  4. 虚假承诺:用户打赏后,主播以"系统错误""需继续充值"等借口拖延,最终失联;
  5. 平台纵容:某公会会长供述,平台明知诈骗却默许,甚至通过处罚被投诉主播"赚双份钱"。
  6. 暴利分赃链:2.3亿背后的黑色产业
    截至案发,平台总充值额2.3亿元中,主播提现3431万元,公会提现389万元,平台留存9586万元。主犯高某作为平台运营者,通过购买股份、操控后台数据等手段,非法获利近亿元。

二、法律重拳:平台方为何被定性"主犯"?

本案的特殊性在于,法院首次明确追究平台运营者的刑事责任。尽管直接实施诈骗的是主播和公会,但大量证据显示:

  • 主观明知:平台设计规则时便默认诈骗模式,如仅女性可提现、无退款功能等;
  • 客观牟利:平台从诈骗收益中分成超40%,远超正常商业抽成比例;
  • 组织作用:高某作为法定代表人,主导购买App、制定运营策略,系犯罪链条核心。
    最终,高某因诈骗罪被判有期徒刑13年、罚金1000万元,成为近年来同类案件中最严厉的判决之一。

三、社会警示:为何"桃色骗局"屡屡得逞?

  1. 精准利用人性弱点
    诈骗团伙瞄准男性对"性资源"的猎奇心理,通过挑逗性话术、虚假定位制造"触手可及"的幻觉。例如,某被害人表示:"女主播称就在我隔壁小区,我甚至能听到她家的狗叫声。"
  2. 技术加持的"杀猪盘"升级版
    "某聊"App通过算法推送"高匹配度"女性,结合充值解锁聊天、打赏提升亲密度等机制,让用户陷入"差一步成功"的沉没成本陷阱。
  3. 受害者的沉默与羞耻
    多数受骗男性因动机不道德(如意图嫖娼)选择隐忍,仅少数人报案。数据显示,同类案件中报案率不足10%。

四、防骗指南:如何识破"约会"骗局?

  1. 警惕"低成本性交易"话术
    任何以"完成任务即可约会""付费解锁见面"为由诱导充值的平台,均涉嫌诈骗。
  2. 验证平台资质与用户真实性
  3. 查看App是否在正规应用商店上架("某聊"未通过审核,仅通过链接传播);
  4. 要求视频验证对方身份,拒绝仅靠文字、语音交流。
  5. 牢记"三不原则"
  6. 不点击涉黄广告链接;
  7. 不绑定支付信息至陌生平台;
  8. 不轻信"高回报+美色"双重诱惑。

网络交友需理性,法律红线不可越
"某聊"案虽已落幕,但同类骗局仍在暗流涌动。据警方统计,2024年全国"同城约会"类诈骗案超5万起,涉案金额超20亿元。此案警示我们:网络社交的虚拟性与匿名性,既是便利,亦是风险。唯有保持理性、严守法律,才能避免沦为骗局中的"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