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随之而来的便是,性价比更高的M8,会不会直接吃掉问界M9的订单?毕竟,在自家产品矩阵内部不同车型间的 "订单互食" 现象并不罕见。
就拿问界最大的"友商"理想来说,理想L6未上市之前,理想L7的月销订单一度突破了2万辆,理想L8也曾超过15000辆。但在理想L6上市后,L7和L8的销量同比均在下滑。
懂车帝数据显示,2024年9月-2025年3月,理想L6/L7/L8的平均月销量分别为21091/9970/6014。
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告诉《凤凰WEEKLY汽车》,问界M8和M9之间的互相影响一定会存在。"一方面,两种车型的同质化本就比较严重,虽说M9的车身略大,但在消费者眼中,其实可以忽略不计;另一方面,问界M8作为全新的产品,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在消费者看来一定是科技含量更高,如此对比,空间大同时价格也更高的M9,就不再是最佳选择。"
如此来看,想要靠着问界M8挽救销量颓势的赛力斯和问界品牌,更需要找到提防同品牌互食的解决之道。
与此同时,赛力斯还需要思考另一个问题:如何避免问界M8重蹈问界新M7的覆辙,即从爆红到长红,而不是如烟花一样,从绚丽到消逝。
写在最后
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浪潮中,赛力斯从传统车企向新能源品牌的转型突破,核心驱动力源自与华为的深度合作。
作为早期融入华为智能汽车生态的先行者,赛力斯通过华为智选车模式,推动问界品牌短期内跻身新能源主流阵营,成为行业 "传统车企转型范本"。
然而,随着华为智能汽车战略从单一品牌合作升级为生态共建模式,赛力斯的竞争格局显著改变--从最初的 "独家合作伙伴" 转变为"华为智选车矩阵重要成员"。
正如余承东在4月16日鸿蒙智行发布会上所说,"鸿蒙智行旗下不同合作伙伴,分别拥有各自不同的智能汽车品牌、产品定位和用户群体。"
但对赛力斯来说,从 "唯一" 到"之一"的角色转换,直接导致其在技术资源倾斜、渠道优先级及市场传播声量等方面的独有优势逐步稀释。
随之显现的就是,品牌辨识度模糊化、技术差异化优势衰减等。这些,恰好都是赛力斯自身所不具备或者说不如友商的地方。
基于此,如何在华为生态协同效应持续被分摊的同时,构建独立于外部合作的核心竞争力就成了赛力斯最核心的挑战。
直白来讲,就是在深化与华为战略协同的同时,加速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包括三电系统、智能座舱芯片及自动驾驶算法等重点核心技术的突破,彻底摆脱网友眼中"华为代工厂"的印象,建立独立的品牌价值认知。
毕竟不管哪个行业,外部合作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催化剂,唯有内生能力才是稳固自身的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