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陈经】
近年来,印度的国际存在感、重要性有不小的跃升。由于行事作风诡异、经常闹国际笑话,总是被中国舆论轻视。这次关税战,印度被美国特别针对,面临所有国家最高的50%关税,似乎是遭受了无妄之灾,出乎预料。但结合其它事件,能显示出印度在国际经济、地缘政治中的重要性和独立性。
这次美国对印度关税加至50%事件,是美印双重的"生态位之争"。特朗普和莫迪有"世界领袖"地位的暗战,美国与印度之间有国际地位与经济模式的冲突。美国与印度,虽然强弱穷富差别很大,但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因而爆发了"生态位"的争抢。
一、"世界领袖"之争
8月27日,美国对印度加征50%的新关税生效,莫迪称无论面对多大的压力,他领导的印度政府都将保护农民和小企业家的利益。这样的表态,并非事情来了撑着放几句硬话,而是必须做的,印度也有一定的底气这样做。
已经有段时间,莫迪在国际上甚至可以称得上"态度嚣张"。例如2025年5月26日,莫迪公开向巴基斯坦发出强硬警告,要么选择与印度和平共处,让2.4亿巴基斯坦人安稳吃饭,否则就准备面对印度的子弹。
6月22日,印度外长苏杰生接受采访时表示,印度不能总是期望与邻国关系一帆风顺,每个邻国都要清楚,要么与印度合作,要么就付出代价。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周边国家媒体纷纷以"最后通牒"形容这一表态。在南亚,印度试图以"胡萝卜加大棒"策略,巩固地区霸主地位。苏杰生的强硬姿态不是偶然的,执行的就是莫迪赖以起家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极端路线。
媒体截图
2014年,印度经济总量仅排在全球第十位,印媒就开始将刚上任总理的莫迪宣传为"世界领袖",还配了个专门的梵语词汇。当年9月,莫迪在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对海外印度人首次发表大型演讲,印度国内电视台和报纸就用"Vishwa Guru"(意为"世界导师"、"世界引路人")一词配发人物特写,这被视为"世界领袖"营销的开端。
2025年5月27日,莫迪正式提出印度超过日本成为第四大经济体。虽然时间上提前透支了一年,但确实是板上钉钉的事,以印度标准甚至能算是相当靠谱的预告。外界基本接受了印度经济高速增长、即将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叙事。有这个在全球算得上相当亮眼的领导成就,再加上抗衡中国的需求,有段时间西方国家对莫迪礼遇有加,特朗普与拜登对莫迪一度都比较热情。近年来莫迪派头明显大了很多,真把自己当作"世界领袖"了。
2024年8月17日,印度以线上方式举办第三届"全球南方之声峰会",莫迪亲自主持,共向123个发展中国家发出邀请,议题涵盖粮食与能源安全、债务、气候融资、联合国改革等。莫迪当世界领袖,先从"全球南方代言人"做起。印度三次都不邀请中国,显然是因为中国的出现会影响莫迪摆姿态。
印度是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也是G20成员国,这两个都是影响力不小的全球组织。印度时常抓住担任"轮值主席国"的机会,高调宣传自身,俨然要当"世界领袖"。如2023年9月印度首次以G20主席国身份办峰会,把非洲联盟拉进G20成为正式成员;议程单里塞入DPI(Digital Public Infrastructure,数字公共基础设施)、LiFE(Lifestyle for Environment,环保生活)等印度概念,要让"印度规则走向世界";推出"同一个未来联盟"(OFA),承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与技术援助,帮助其复制Aadhaar(印度电子身份证号码系统,覆盖99%以上人口)、UPI(Unified Payments Interface,统一的移动支付接口)等印度数字经济成果。Aadhaar以线上开源的方式免费输出,已有菲律宾、摩洛哥等9国试用;UPI在新加坡、阿联酋等几国互联落地,印度还与英国、澳大利亚、毛里求斯、阿曼等20国谈判对接,有实力的对接口,没实力的技术输出。
从2014年9月的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万人演讲开始,莫迪就开启了"与海外印度人对话"模式,大搞领袖形象宣传。2019年休斯敦"你好莫迪"集会5万人,特朗普那时很给面子,亲自站台,创造了外国领导人在美最大室内集会纪录。
2023年G20峰会前夕,莫迪在悉尼奥林匹克公园组织2万人瑜伽秀,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陪同摆瑜伽体式,印媒称之为"世界跟着印度节奏做瑜伽"。这类活动,大大增强了莫迪的全球影响力。
印度网友人多势众战力强劲,在"油管五常"中都是最霸道的存在。印度官方很重视社交平台矩阵运作。印人党官方账号和国民志愿服务团(RSS)网络每天向3500万海外印裔推送"莫迪让印度成为世界导师"的视频,把国内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叙事输出到全球舆论场。
说句公道话,莫迪姿态上还只是想当南方国家领袖,只是需要将中国开除出去,而且还知道要积攒实力。但印度宣传一贯作风夸张,全球领导人也乐得给面子,加上点精神要素,就吹成"世界领袖"了。而这是特朗普的"生态位",表面上和气互相给面子,但随着两人四处扎台走穴不停表演,已经有些不对劲。一山不容二虎,莫迪终于惹毛了特朗普。
决定性的事件,是5月印巴停火。特朗普打电话两边掺合吹嘘,将停火归功于自己。按美国的全球实力地位,全球多国基本能接受这种作风,给点面子问题不大,停火总是好事。但是对印度,对莫迪,却是不能忍受的大事。
8月8日,特朗普与亚美尼亚总理帕希尼扬、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出席三方签字仪式
5月10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和白宫记者会上高调宣布:"在我的斡旋下,印巴已同意全面立即停火"。这种"抢头条"的作风,特朗普本人认为问题不大,8月18日自称"解决了六场战争",非常上瘾。其中俄乌冲突难度较大需要很长时间调停,特朗普多次放话取得进展;6月23日,特朗普宣布以色列与伊朗停火;8月8日,特朗普在白宫"见证"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签订和平协议;7月26日,特朗普宣布搞定泰国与柬埔寨边境冲突停火;6月27日,特朗普宣布刚果(金)与卢旺达支持的M23运动调停成功,"结束了长达30年的冲突"。
特朗普这些真真假假的"调停",有的确实停火了,或者后面几天小打了一下也消停了;有的冲突还在继续,不会因为特朗普几句话就解决了。相关各方,对特朗普基本还是给面子的,即使不接受停火,也表示尊重。只有印度以非常决绝的方式否认,狠狠抽了特朗普的脸。
5月19日,印度外交秘书维克拉姆·米什里表示,美国"既未参与,也未被通知"印巴停火。6月17日,莫迪在与特朗普的通话中再次强调,停火是印巴两国军方通过既有热线直接谈判达成的,"过去、现在、将来都不会接受第三方调停"。苏杰生随后重申,"印度50多年来的共识是:印巴问题不接受任何外部调停"。
对此笔者早就印象深刻,这是南亚印巴人的独特思维,甚至巴基斯坦人都有所呼应,在互联网上时有表现。印度与巴基斯坦文化接近,印地语与乌尔都语发音相同,只不过因宗教不同,文字不一样。两国互相极为仇视,但冲突算是"地区内部事务",拒绝外部直接插手,这种曲折的心态外界很难理解。
特朗普显然就不理解,被印方反呛吃瘪之后多次揭短,如暗示印度5架、7架飞机被打,还给出了"电话后5个小时莫迪就接受停火"的细节;而印度曝出莫迪4次拒接特朗普关税相关电话的事。这事逐渐演变成了美国与印度之间较大的外交冲突。
从莫迪的角度看,如果像乌克兰、亚美尼亚、泰国等小国一样,因为特朗普的赤裸威胁而妥协,无论是接受特朗普关于停火的说法,还是在关税上让步放开农产品市场,都是有损其个人威望与"世界领袖"形象的大事。
印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自高自大、自我吹嘘、自我欺骗、掩盖真相,从而建立"胜利不断、形势一片大好"的极端民族主义发展叙事。因此,在5月7日空战失败后,印度令人震惊地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胜利庆祝活动,还真稳住了舆论局势。而且,发展需要雄心壮志引领,多年宣传下来,印度内部的目标已经不是"世界第三"这个转眼就能实现的目标,而是与中美长期竞争,余者不在话下。一些信息较为闭塞的印度人甚至认为战胜中国不难,被其它人教育之后难以接受。
笔者以为,印度在发展希望不大的时候,普通民众生活困苦指望来世,整个国家精神状态较为消极。莫迪任上,印度民众确实看到了真实的大发展,虽然生活仍然困苦,但自我吹嘘、狂妄自大的精神状态在印度国情中并非坏事。这是印度的"道",就如一些棋手极为依赖强烈的心理自信,有时甚至显得非理性了,但对于发挥棋艺确有好处。
在印度内部,个人形象层面莫迪最起码也是与特朗普"平起平坐"的,甚至精神属性上更占优。特朗普不过是借了美国霸权实力一通乱杀,没权力了就是快进监狱的小丑,而莫迪是带领印度创造了发展奇迹的国际领袖。
今年7月,印媒宣称其"第六代战斗机"性能将超越法国"阵风"、美国F-35战机
因此,对于特朗普将莫迪贬为"小弟"的行为,印方坚决拒绝,不惜闹翻。这不是给点面子的事,印度很多事就是靠面子撑着的,绝对不能反被特朗普占了便宜去。中国能做的印度都要做,编PPT也要撑着,六代机刚编出了计划。"世界领袖"的地位不能受损,即使没有实力,宣传上也要坚决顶住。
而且,印度确实有一定实力,心理上不怕特朗普的关税威胁,独立自主有相当的底气。这一点类似中俄,印度不全是吹嘘。印度平时经常对欧美企业大罚特罚,虽然手段无耻,但姿态上不能说是西方阵营的走狗。印度投机性地接近美国、对西方阵营表态对抗中国,都是以独立自主的姿态进行的,为了自身利益敢于撕破脸。
印度这种有些不顾后果冲动行事的混不吝气质,和特朗普有些像,俄罗斯发动战争时也不太顾忌后果,事情来了再说。而中国较为低调保守,不放过头的硬话,但实力不允许低调。
二、美印经济模式的相似性与潜在冲突
未来全球经济里,中美印会是经济规模长期排前三的经济体,而且与后面的国家拉开较大差距(欧元区由多国组成)。高盛等机构就发布了十分看好印度的长期经济预测。
笔者早就预测,印度的实力被低估,长期来说会让美国忌惮,美国与印度会爆发激烈斗争,有"生态位"之争。现在果然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美印经济冲突。
按印度与俄罗斯官方乐于引用的PPP购买力平价GDP统计,2024年中美印俄排在前四,印度与美国差距在两倍以内,并非遥不可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2014年中国按PPP计价的GDP就超过了美国;按这种统计方式,印度经济规模继续高速增长,接近乃至超过美国并非天方夜谭。
按购买力平价(PPP)衡量的二十国集团(G20)各国GDP,2024年不变价国际元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超强的制造业在国际上已无任何对手,因而可以完全开放制造业市场,成为全球自由贸易的旗手。反而是美国拒绝竞争,发起关税战,设置种种贸易壁垒,以国家安全等种种借口,要关起门来自己玩。
美国的关门姿态,与印度是一样的。笔者之前在《学习中国建立大市场内生增长模式,我们需要正视印度经济崛起》文中就论述了,只有中美印有内生大市场,其它国家都不能与之相比。在贸易政策上,如果有了大市场,强的会高呼自由贸易,弱的也能关门靠自身市场。
以制造业实力评估,中国在与美国印度竞争中大幅领先,底气十足。中国可以一身正气地发展,不需要关门,理论上就可以自洽,通过竞争在本国保住大部分市场,也接受其它国家公司一起来繁荣市场,还能在全球愿意开放的市场中不断取得胜利,不愿意开放的国家就得承受通胀等恶果。
特朗普的领悟是,美国不能自以为还是以前占全球制造业50%的世界超强,全球化让美国制造业迁移出走,内部乱象丛生,需要救亡。美国国内市场够大,通过高关税与协迫,也许能让别国企业来建厂,加上美国本土企业,再把制造业经济基础MAGA复兴。能不能成先不说,但这个想法能够理解。
特朗普知道出口对于经济平衡的重要性,因此让别的国家对美国产品零关税。从WTO原则来看,这是匪夷所思的,本来在贸易中强国是要照顾弱国的,特朗普却要弱国出让利益给美国。除中国能堂堂正正反击以外,其它国家限于国力基本无力反抗,只得接受不平等条约。
绝大部分国家的想法是,被美国收关税没办法,需要美国市场,先答应和别的国家差不多的税率,关税钱说不定是美国人自己掏的;而对美国零关税并非大问题,因为美国制造业商品价格非常高。但冷酷的事实是,美国制造业商品零关税也没法和加了高关税的中国商品竞争。这些国家进口中国商品,既能省钱又能收到关税,不怕给美国零关税。自然资源商品在全球贸易中逻辑不一样,份额分配更为关键,进口美国油气资源零关税也能接受。
但是,印度非常特殊,有利益极大的国内大市场,别的国家没有,不能随便开放让给美国,印度农民身家性命要靠国内市场。道理很简单,除了中印,美国上哪儿找14亿人的农产品市场?因此,印度不可能像其它小国那样接受美国的无理要求。莫迪说要保护农民利益,不是随口说的,是真没法让步。
往深里说,美印经济都需要以自身的大市场为最大依托,让本国企业成长壮大,再向外谋发展。美国发展阶段高,印度发展阶段低,但这个模式都有了巨大的成果。在发展中国家中,印度是除中国外工业基础最全面的,发电量、钢铁水泥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三,各类关键产业水平高低不论,都有企业能拿出PPT,连半导体都声称要五年成为世界前五强。印度大部分制造业商品没有全球竞争力,但经济增速不低,就是靠国内大市场,寡头能折腾起很大规模的企业。不少行业,发展中国家里只有中印有规模可观的大企业。
印度虽然发展潜力大,但现在还没有在国际上横冲直撞的本钱,主要靠无赖作风到处占便宜。而美国在国内外市场上也是一样的流氓无赖作风,只不过实力强得多。
有趣的是,虽然美国与印度在政治上都极为敌视中国,在经济模式上却相当依赖与中国贸易。姿态上美国要脱钩断链,印度极为强调"Make in India",但成效并不乐观。美印两国制造业占GDP比例并无起色,不断下跌到11%-14%的低位,而东亚、德国等有制造业传统的地区有20%-30%。中国从全球获得贸易顺差排前二的就是美国与印度,这不是偶然的。美印的国内大市场,生产与消费不能凭空产生,成本不能太高、效率不能太低、通胀率不能太高,非常需要中国制造商品与中间件的支持。如果算上绕道出口的中国商品,美国对中国商品的依赖并未明显减少,只是在各国之间依靠组装环节重新安排了渠道。
美印空有国内大市场,制造业发展却不太好,有很多触目惊心的事。原因是文化与制度性的,美国与印度现行体制上都不适合发展制造业。美国托股市、撑GDP、利益集团巧立名目捞钱,制造业成本搞得太高了。印度文化上不尊重制造业,长于辨论空谈、轻视实干,嘴上无敌但缺少对客观规律的重视,遇事凑合、依靠侥幸蒙混过关,靠外购掩盖问题、中饱私囊,从武器研发就能看出重大问题。最近的发展是,人们发现美国人干起制造业、武器研发,也变得有与印度有些像了,成了镜像式的"富版印度"、"穷版美国"。这都是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笔者替美印两国想招,也想不出有啥好办法。
因此,美印与中国关系看似极差,但经贸往来并不少。印度进口中国商品金额连年增长,2025年上半年652.8亿美元,同比增14.1%;美国难与中国脱钩,内部评估发现行不通,目前更为关注稀土等关键原材料自给自主。与此同时,中美印企业不时有新闻,不想放弃排全球前三的大市场,即使有极大困难,也努力开拓,甚至不顾国家利益。对许多企业,这不是一时半会的事,这么大的市场放弃了可能再也进不来了。
美国与印度的经贸矛盾并不小,互联网企业、服务业都是潜在冲突引爆点。2024年,美国自印度进口货物873亿美元,出口415亿美元,货物贸易逆差415亿美元;印度对美国服务业出口327亿美元,进口284亿美元,顺差43亿美元。
美国是印度的最大出口目标国,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印度与中国发生冲突时,可以不顾本国利益凶狠动手,决策思路常人难以理解。因此,印度面对美国也不会怕损失而认怂,印度在承受损失方面比较心大,有时并不心疼。印度禁掉中国几乎所有互联网APP,有朝一日禁掉美国APP也是可以想象的。
笔者预计,中美印关系并非简单凭直觉的"美印合伙对付中国",要复杂得多。舆论容易关注美印与中国夸张的地缘与经济冲突,却忽视美印之间的深层矛盾,忽视美印对中国制造业的"刚需"。中美印三国互相都有不小的矛盾,也有大市场之间天然规模不小的联系。
今年2月,莫迪和特朗普在白宫会晤。 视觉中国
这次借着关税战,美印矛盾提前爆发了。其经济根源在于,美印大市场有冲突的一面。美国不可能放着印度的大市场不想办法,不可能单方面开放本国市场给印度,特别是在特朗普对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关税谈判都占优的情况下。
美国与印度的关税战细节很多,印度在钻石、能源、化工等领域会遭受重大损失。由于印度对美出口占印度GDP的比例不到3%,不算特别高,因此只要狠心承受损失,完全有一战之力。
莫迪与特朗普有"世界领袖"竞争,印度与美国经济模式类似,潜在冲突领域不小。印度的实力被低估,心态外人难以理解。有些中国舆论对于美印爆发关税冲突感到意外,或认为印度会象小国那样"滑跪"。
分析介绍了印度的大市场、独特的文化之后,美印冲突就是可以理解的。事件爆发有特朗普的偶然因素,正如美国对中国动手,就是特朗普2018年鲁莽行动引发的。但根本因素还在于,印度有大国实力与独立自主的大国心态,美印之间存在根本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