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消息,日前夜间,印巴两军在克什米尔控制线沿线发生小规模交火,并没有人员伤亡。
就在枪响前一天,巴基斯坦防长还曾发出"全面战争"的预警,表示"如果印度发动全面攻击,战争将不可避免。",中国这两个拥核邻国之间的较量,是否演变成第二个俄乌战场?
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造成这次印巴局势紧张的导火索。
环球网消息,近日在印控克什米尔发生一起恐怖袭击事件,造成26人死亡,其中25人都是印度游客。
据幸存者描述,恐怖分子在开枪前曾指责印度游客支持莫迪总理,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引起印度方面的愤怒,莫迪政府将枪击案归咎于巴基斯坦支持的TRF组织后,立即对巴基斯坦启动多项反制措施:驻巴防务人员撤离、使馆规模压缩、陆路通道关闭。
其中最危险的一条就是宣布中止执行《印度河水域条约》,印度水利部突然声称由于巴方"系统性违反协议",印度将不再履行水资源共享义务。
要知道,《印度河水域条约》的存续直接关系到,巴基斯坦1.7亿人口的粮食安全与2.1万平方公里灌溉系统。
印度占据杰赫勒姆河、奇纳布河、印度河上游的地理优势,理论上具备对下游实施"水窒息"的能力。尽管条约规定印度仅能使用东部三条支流,但印度河干流83%的水量流经印度领土。
最重要的是,所有河流源头均位于印度控制的喜马拉雅山区。只要印度在上游修建水坝或改道工程,下游的巴基斯坦就将面临灭顶之灾,因为,印度河流域灌溉系统支撑着巴基斯坦90%的小麦产量与65%的稻米生产,维系着2.2亿农业人口的生计。
如今印度只是停止洪水预警数据传输,就会让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因为失去上游水文数据,导致灌溉效率下降40%,相当于每年损失800万吨粮食。
更致命的威胁来自印度可能实施的"梯级截流",即通过上游水库群实施间歇性断流,这种非对称打击足以在三年内摧毁巴基斯坦的耕作周期。
印度这种凭借上游地理优势对条约的单方面撕毁,实质上将两国矛盾从地缘政治对抗升级为生存空间争夺。
巴基斯坦方面也对印度的行为表示不满,首先对于印度政府指控巴方支持跨境恐怖主义制造袭击,巴基斯坦外交部随即发表声明坚决否认,并反指事件系印度自导自演的"假旗行动"。
巴基斯坦政府发言人明确指出,该国近六年来始终对印控克什米尔局势保持战略克制。这种表态暗含对印度单边行动的强烈不满。
此前莫迪政府就强行废除查谟和克什米尔邦自治权,将其划为联邦直辖区的做法,不仅违反联合国相关决议,更直接导致该地区安全形势急剧恶化。
尽管印度官方宣称近年来通过发展旅游业等措施改善了当地环境,但实质是以军事高压手段维持表面稳定,宗教民族主义政策持续侵蚀穆斯林群体权益,为暴力冲突埋下深层隐患。
现在双方各执一词,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那印巴真的会爆发全面战争吗?
笔者先给大家算一笔账,印度北部军区现有8个师约12万人,巴基斯坦对应部署着9个师。听着挺唬人,但这两个国家的后勤保障堪称"拖拉机水平",真打起来,估计路上抛锚的坦克比冲锋的还多。
举个实在例子:印度陆军现役的T-72坦克平均服役30年,巴基斯坦的"哈利德"主战坦克生产线时开时停。 两家的装甲部队搞穿插作战,怕是要带着修车连一起冲锋。更别提双方空中力量:印度现役的米格-21早该进博物馆,巴空军的F-16多数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款。
所以,笔者个人判断全面战争可能性不大。目前印度东部军区的10个师根本没动静,真要灭国之战,莫迪不可能只动用北部兵力。再者,美俄现在一个深陷乌克兰,一个困在中东,谁也没精力再开个南亚副本。
而且,中国也不可能看着印巴局势升级到全面战争,咱还有项目在这呢,中巴经济走廊,这条投资600亿美元的"一带一路"旗舰项目的终点瓜达尔港,距冲突地区仅400公里,喀喇昆仑公路更直接穿越巴控克什米尔。
若战事扩大,中巴经济走廊面临安全威胁的可能性极大,中方不会坐视不理,所以不论出于什么因素考量,印巴全面战争爆发的可能性都不大。
但小规模冲突恐怕会成常态,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但谁也不敢把对方撂倒--毕竟裁判席上坐着五个常任理事国,真闹大了谁都下不来台。倒是苦了克什米尔百姓,和平二字,在他们这里成了最奢侈的新年愿望。
要说这场冲突的根源,还得扯到1947年的那笔糊涂账。当年英国人拍拍屁股走人,随手画的"蒙巴顿线"把克什米尔切成两半。70多年过去,这里成了全球驻军最密集的地区:印控区驻军50万,巴控区也有30万部队。
眼下最值得关注的,其实是美国那笔悬着的F-35订单。若印度真拿到五代机,地区空中平衡将被彻底打破。到那时,巴方手里的"枭龙"战机,怕是连招架之力都没有了。不过以美国人的精明,估计会把这笔交易可能要拖一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