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一所普通中学的校长对《中国新闻周刊》透露,师资和生源较差的学校通常会引导学生选择地理、政治等高分段学生较少选择的科目,以提升排名,在赋分机制下取得高于原始分的等级成绩。
师资是影响学生选科的一个重要因素。新高考模式下,要求高中实施走班教学,即学生不再有固定班级,而是根据自身的选科组合流动到不同教室上课。相较于"3+3"模式,"3+1+2"模式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走班管理的复杂度,但对不少高中而言,落实走班仍有困难。
在吴佳所在的高中,"史生地"是一个非常小众的选科组合,她被编入"史政地"班,其他同学上地理课时,她就到"物化生"班上生物课。与广东其他高中的同学交流中,吴佳发现,一些学校甚至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选科自由。
王新凤所在的研究团队曾对全国29个高考综合改革省份进行了跟踪评估,第一、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基本能满足学生的选科需求,学生对改革的整体满意度较高;第三批开始,"3+1+2"模式下学生的选科空间有所收缩,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和后期加入改革的省份,学生的选择性更少。
李志介绍,受制于教师数量、排课难度和教学质量等现实因素,学校会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师资条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科。以他所在的学校为例,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是优势学科,学校在中考招生时也倾向于吸引对这几门感兴趣的学生,最终学生选科也集中在这几门科目的组合上,学校根据这些组合开设班级,教师也会建议学生优先考虑学校主流的科目组合,尽量避免走班教学。"这种做法在省内很多学校都很常见。"他说。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21年对31个省份的1256所普通高中的调查显示,第三批及之后实施综合改革的省份中,普通高中教师缺口率达到21%-50%,支持选科和走班教学的教室、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缺口率高达26%-50%。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专委会秘书长、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第三批及之后推进新高考改革的省份,普遍强调"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根据自身条件推进选科和走班教学,"大走班、小走班都可以"。
在王新凤看来,充分的选科自由是建立在资源充足基础上的理想状态,虽然改革理念先进,但现实中区域、城乡和校际差异巨大,教育资源难以全面覆盖,这种理想目标与现实的落差,正是选科难以落地的根源。她也认为,即使高中对学生选科进行了一些限制,相比过去只有"文综"和"理综"两种选择,如今的选科模式仍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选科人数决定教师需求
在一些实施"3+1+2"模式的省份,每年高一选科前夕,都是高中历史老师最焦急的时候。如果学校选择历史的学生太少,一些历史教师就不得不转教政治等其他学科,甚至调去图书馆工作。
"《指引》出台后,我们学校历史是最被边缘的学科。"郑刚坦言,"3+1+2"的选科模式中,历史与物理并列,看似地位提升,实则选择历史的学生明显减少,而政治和地理可以与物理化学组合,选择的学生也不少。他介绍,随着学生选科人数的变化,近两年学校出现了历史、生物教师相对过剩,政治和地理教师紧缺的结构性缺编。
实行"3+3"模式的山东,《指引》出台后,历史学科同样遇冷。李志观察到不少学校出于功利考量,在学生确定选科后,便不再安排非选科科目的授课,比如选择物化生的学生不再安排历史、政治课程。"本就选的人少,这种做法更是让历史教师面临无课可教的处境。"李志说。
李志认为,随着选考人数减少带来的课时压缩,历史老师的职称评定和职业发展都受到影响。为解决学校历史老师过剩的问题,郑刚采取了一系列办法。他所在的学校一共有三个校区,不同校区的中考录取分数线略有差异,学生选科倾向也有所不同,学校会在不同年级和校区间协调教师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