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选科组合正回归文理分科,专家对此有话说!(3)

2025-04-23 14:04  中国新闻周刊

王新凤介绍,在《指引》的引导下,选择物理和化学的学生,主要出于报考专业范围更广、就业前景更好等实用考量;政治、历史、地理、生物这四门中,兴趣和学科优势成为更主要的选择依据。

她还发现,自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实施"3+1+2"模式以来,学生"物化双选"的比例逐年上升;而在前两批实行"3+3"模式的省份,近年来,选择物理、化学组合的学生数量也在上升。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景宁中学校长助理吴松敏长期负责学校选科指导工作,他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作为首批实施"3+3"改革的地区,浙江省最初"物化双选"的学生较少,随着绑定的要求增强,这一组合的选考人数持续上升。他为学校2027届考生提供的选科建议中,"物化+X"和"政史地"是主要推荐的选科组合。

山东省是前两批综合改革省份中高考人数最多的省份,山东省潍坊市从教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师李志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据他了解,在省内不少学校,2020年第一届新高考的考生对选科与未来专业之间的关系了解有限,为了在高考中取得更高分数,倾向选除物理、化学以外的科目,填报志愿时才发现能选择的专业非常有限。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他所在的学校,物理和化学选考人数重新回升,2021年《指引》出台后,"大文大理"传统分科又成了主流。

近期,国内多所"双一流"高校宣布扩大本科招生规模,扩招名额集中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而这些专业大多对选科均有明确要求,须选考物理、化学才能报考。

"大走班、小走班"

但对于不同地区的学校而言,选科呈现出不小的差异性。

高考选不选物理,是让高二学生吴佳犯愁的问题。吴佳和正在读高三的哥哥在广东省同一所普通高中就读。广东省是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根据选科规定,她和哥哥要在高一下学期决定高考选科组合。理科成绩不错的哥哥选科时没有太多犹豫,选择了"物化生",这是该校学生中最常见的选科组合。

相比之下,不擅长物理的吴佳有些纠结。高一入学时,她原计划选择物理、生物和地理,既能报考理工科专业,又能避开不擅长的化学。但在高一下学期,老师向她介绍了最新的政策。权衡之下,吴佳放弃了学起来吃力的物理,转而选择了历史、生物和地理三科。

吴佳的班主任建议,成绩较好的学生为了冲刺"双一流"高校的理工农医等热门专业,应优先选择物理和化学。教学资源相对一般的高校,对"物化双选"有要求的专业较少,不擅长理科的学生,如果不打算学习理工农医专业,就应转而选择"政史地"组合。

吴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她所在年级约有1000名学生,大概80%选择了物理,其中成绩较好的同学普遍绑定化学。

浙江省共有600多所高中。吴松敏分析了一份涵盖省内400多所高中的选科统计数据。他发现,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的学生中,优秀学生占多数,中等和基础较弱的学生比例较少;而政治、历史选科则呈现"正梯形"分布。

湖南省是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中学是省级示范高中。校长黄鸿明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新高考前,学校理科与文科学生比例大约为2:1,考生从2021届开始,选择物理的比例逐年上升,从74.1%增加至2027届的88.75%。他观察到,一些普通高中,物理与历史的选科比例更加均衡,有的出现多数学生选历史的情况。

造成这一差异,也与新高考实行等级赋分有关。实行"3+1+2"模式的省份,2科"再选科目"将等级赋分。所谓等级赋分,即根据考生在某一选考科目中的原始分排序,按比例划分等级,并赋予相应分数。也就是说,考生的最终得分不仅取决于自身水平,还与同一选科群体中的竞争对手相关,普通高中的学生也在回避与示范高中的学生直接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