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访华日期逐渐明朗,根据香港《南华早报》爆料,其援引消息人士称,特朗普有意在秋季访问中国,时间不会定在9月,更可能是在10月或11月之间,也就是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前后。
那这个消息靠不靠谱?目前看,还真有那么点苗头。首先,特朗普自己就多次表达过希望和中国领导人会面,甚至直接说想"亲自来一趟",这个态度摆得挺明显;再加上10月底的APEC峰会就在亚洲,主办地还是韩国庆州,特朗普顺道来趟北京,时间上是说得通的;况且,以特朗普的风格,这种高调"造势",向来是他做决策前的惯用手法。
有意思的是,之前还有消息说,中方曾经计划邀请他参加9月3日的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这场活动规格非常高,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级别、象征意义都不是一般的活动能比。但根据目前爆料,特朗普应该不会在9月来,可能是因为这个时间点政治信号太敏感,也可能是因为他有意避开过多争议,把注意力留给10月的APEC这个"大场子"。
一般来说,领导人会晤动身前还得有铺垫。而根据报道,现在这个铺垫已经开始动起来了--美国将先一步派出了一个高级商务代表团来北京。从资料来看,这次美国来的人不简单,是近年来最高级别的一个商业团队,由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操盘,带队的是联邦快递的CEO拉杰什·苏布拉马尼亚姆。联邦快递在中美贸易圈的地位可不低,这次他领衔来访,背后肯定有华府的明确授权。
除了他,波音公司也派了高管同行,还有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主席肖恩·斯坦也在队伍里。这些人来北京,不可能只是走马观花。知情人士透露,他们将和中国官员正式会面,而且话题直接,就是希望重启商业对话。
注意,不是寒暄几句,而是"重启"--自从今年4月特朗普启动新一轮关税战后,中美之间的商业沟通基本停摆,现在又派人来"重启",这说明一方面,美国这次是真的想谈,不是那种走形式的应付;另一方面,也代表特朗普团队想把这次访华安排得更周全,不只是一次普通会晤,而是有内容、有成果、有动作的"大事件"。
不仅如此,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的表态也印证了这一点,他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四个字,"相互尊重",试图为中美关系定调。当然,这不意味着美国就停止在相关问题上的操弄,就像鲁比奥原话说的,"美国当然希望跟中国建立相互尊重的关系,但只要有分歧,就一定会坚持自己的立场。"说白了,美国的这种说法很典型,给人一种"我来谈是礼貌,不谈也不怕"的既视感,而这正是特朗普政府一直以来的路线--嘴上说合作,骨子里还是要斗。
更重要的是,鲁比奥这个人是妥妥的反华政客。他在当国务卿之前,主导过不少对中国强硬的法案,比如制裁某些企业、限制科技出口等等。所以,他现在站出来给中美关系定调,显然是提前"划红线",告诉中方:谈可以,但别想我们妥协太多。于是,这也让这次商务代表团的北京之行显得意义复杂。一方面是美方想修复商业渠道,推动交流;另一方面,政治层面上又不肯示弱,还要把话说死。
不过话又说回来,中方其实早就习惯了这种节奏。尤其是在特朗普主导下的美方外交政策,经常是"前脚打雷,后脚放晴"。去年加关税,今年谈合作,明年又可能限制芯片出口,一直在变。中方的应对原则其实很清楚:欢迎来谈,但不接受威胁。
更何况,美国现在经济增长放缓、制造业数据不好看,如果能在对华贸易上搞点成果,比如增加出口、恢复波音订单、降低关税壁垒,对特朗普执政帮助不小。因此其代表团这次才会带着各个企业一起来,目标非常明确。
中方当然也清楚美方的算盘,但中方自己的节奏也不会被轻易打乱。中国更关心的是务实合作、平等互利。你来谈,行,但你不能想一边打贸易战,一边要好处;否则,中方也有反制手段。从稀土管制到新能源限制,中国的底牌不少,不会轻易被忽悠。
现在的关键,就是看这次代表团访华能不能谈出实质成果。如果能达成某些共识,比如恢复某些领域的企业对话、暂停某些关税,或者推动波音回归中国市场,那就说明特朗普访华很有戏。总之,特朗普秋季访华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它不只是一次访问,更像是中美关系下一阶段怎么走的风向标。不管是合作还是对抗,这趟行程都可能成为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