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缘政治角度看,马克龙此举背后的深意可不少。一方面,法国一直想在欧洲事务中当 "领头羊",可在经济上,和德国相比,优势并不明显,影响力也时常受限。拿出核保护伞这张牌,能吸引更多欧洲国家靠拢,提升法国在欧洲的话语权,巩固其领导地位。另一方面,也是对美国的一种 "提醒"。美国频繁调整对欧政策,让欧洲人心寒,法国此举意在告诉美国,欧洲有能力自己保障安全,要是美国继续忽视欧洲,欧洲可就要另寻出路了。
但这事儿要落地,困难重重。首先是军事力量的差距。法国陆军规模不大,只有 11 万人,坦克数量 200 余辆,空军战机不到 200 架,导弹库存也只够支撑两天高强度战争。反观俄罗斯,陆军实力远超欧盟总和,核威慑更是占据压倒性优势,真要发生冲突,法国这点军事力量,很难撑起整个欧洲的安全。其次,欧洲各国战略分歧巨大。德国经济实力强,不甘心被法国主导;东欧国家习惯依赖美国,对法国牵头的事儿不太放心。最后,美国肯定不会轻易放手欧洲安全主导权。虽说特朗普鼓吹 "美国优先",可在欧洲安全问题上,美国一直牢牢把控,绝不容许法国轻易打破现有格局。
马克龙提出向欧洲提供 "核保护伞",是欧洲在复杂国际局势下,对自身安全的一次大胆探索,反映出欧洲渴望战略自主的强烈愿望。但要将这一设想变成现实,需要跨越重重障碍,克服内部矛盾,平衡各方利益。未来欧洲安全格局究竟走向何方,是在法国的带领下走向 "核自主",还是继续依赖美国,又或是在两者之间寻求新的平衡,值得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