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姚远梅】
2025年5月6日至10日,印巴爆发战争,举世瞩目。印度以反恐为由率先对巴基斯坦发起代号"朱砂行动"(Operation Sindoor)的空袭,巴方随后以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为由对印方入侵挑衅进行代号为"铜墙铁壁"(Operation Bunyan al-Marsus)的反击。双方打成一片,巴方称击毁印6架战机、生擒印方飞行员、瘫痪印方70%电网、捣毁印S-400防空系统等,印方称巴方说法都是谎言。
最后,巴方宣布赢得这场战争,印方声称成功打击恐怖分子阵地,世界民众热议哪家战机更厉害,股民们忙着买军工股,网络博主借此编段子赚得盆满钵满,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印巴停战而有望申请诺贝尔和平奖……一场战争打出"大家都赢了"的效果,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尚属首次,比宝莱坞歌舞大片还要精彩。
这场战争缘何打出这样梦幻般效果,系统梳理印方举措、巴方反应、第三方反应、媒体反应、民众反应、网络科技效应,即可一目了然。
一、反恐与支恐
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4月22日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爆发的"帕哈尔加姆枪击案"。印方第一时间将此枪击案定性为"恐袭",指控是"查谟-克什米尔抵抗阵线"(The Resistance Front J&K)所为,是巴基斯坦跨境支恐的结果,因而对巴采取严厉制裁措施,包括暂停《印度河分水协议》等,以及扬言对巴动武严惩。
就在人们认为印方说法为真时,4月25日,"查谟-克什米尔抵抗阵线"以其电报社交账户对外宣布其与印方所说的这起"恐袭案"无关,并指出印方涉嫌自导自演该案的可能,如2019年普尔瓦玛袭击案一样,由此令外界感到一头雾水。
然而,"查谟-克什米尔抵抗阵线"的反驳,没能阻止印度对巴动武的计划,于是出现巴方信息部部长公开指出印方有可能24-36小时内对巴打击。印巴战争一触即发。
"朱砂行动"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4月30日晚,"查谟-克什米尔抵抗阵线"再次通过其电报社交平台,直接抛出一份"绝密文件",内容如此详细,几乎把印方涉嫌精心策划这起"帕哈尔加姆恐袭案"并嫁祸给巴基斯坦,借此对巴进行内外削弱瓦解的内幕公布与众。文件内容详见《印巴局势已超越传统克什米尔争端,上升为"婆罗多帝国"领土之争》的阐释。
文件内容如此火爆,一经网上公布,立即引爆国际舆论,多国由原先支持印方的立场也在此后发生了微妙变化。
5月2日,巴方向联合国安理会通报这一最新局势。5月5日,联合国安理会举办闭门会议讨论"印巴问题"。会上,印巴就此相互指责。
印方指责巴方跨境支恐,导致印方长期面临恐怖主义威胁,特别是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帕哈尔加姆恐袭案"是其中之一。巴方义愤填膺,不仅指出印方涉嫌自导自演这起枪击案并嫁祸给巴方,企图借此对巴停止《印度河分水协议》,对巴内外分化瓦解,还指控印度涉嫌幕后支持"俾路支解放军""俾路支解放阵线"等巴境内的涉恐分离势力,企图削弱瓦解巴基斯坦。
简言之,巴方趁此机会揭批印方对恐怖主义的双重标准,即:一方面,印方以反恐为名指责巴方跨境"支恐",借以对巴孤立、削弱、卡脖子;另一方面,印方跨境"支恐",支持巴境内的"俾路支解放军"等恐怖势力,导致巴境内恐怖袭击不断,国家生存与发展面临严重困难。
面对印巴相互指控,联合国安理会左右为难,难以决断印巴两国孰是孰非,到底谁"支恐"谁"反恐"?因此5月5日安理会闭门会议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表讲话,重申其谴责"帕哈尔加姆恐袭案"制造者的立场,并表示:"针对平民的袭击行为不可接受,必须通过可信的、合法的手段将肇事者绳之以法……尤其在这个关键时刻,避免可能容易失控的军事对抗也至关重要……军事行动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现在是保持最大限度克制、悬崖勒马的时候……联合国随时准备支持任何促进缓和局势、推动外交和重新致力于和平的倡议……"联合国安理会随后发布相关报告。
没有等到联合国安理会进一步斡旋印巴矛盾,5月7日凌晨1:05-1:30分,莫迪政府以反恐为由,对巴基斯坦发起代号为"朱砂行动"的导弹袭击。"朱砂"(Sindoor)是印度教文化的一个符号,指已婚妇女额头标记的"朱砂痣",印方翻译为"辛杜尔行动",国内翻译为"朱砂行动"。由此,2025年印巴战争爆发。
二、引导舆论与误导舆论
印巴战争爆发后,第一回合,印方先发制人,速战速决,有条不紊,积极引导舆论。5月7日1:44分,印度国防部发布新闻稿表示:
"刚才,印度武装部队发起了'朱砂行动',打击巴基斯坦及巴控查谟-克什米尔地区的恐怖主义基础设施。这些设施曾策划并指挥针对印度的恐怖袭击,总共有九处设施成为目标。我们的行动重点明确、慎重考虑,且不升级。巴基斯坦军事设施未成为袭击目标。印度在选择目标和执行方式方面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克制。这些举措是在发生野蛮的帕哈尔加姆恐怖袭击事件之后采取的,该事件造成25名印度人和1名尼泊尔公民丧生。我们履行承诺,将追究此次袭击的责任人。今天晚些时候将就'朱砂行动'进行详细汇报。"
随后,印方发布这次对巴打击行动的宣传视频,强调为"帕哈尔加姆恐袭案"丧生的26名平民报仇。印度媒体随之进行积极宣传。
巴方随后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也发表新闻稿。与印方观点截然相反,巴方强调强烈谴责印方的公然侵略。巴方表示:
"巴基斯坦强烈谴责印度的公然侵略。印度空军在没有受到挑衅的情况下悍然发动战争,在印度领空内,使用对峙武器侵犯巴基斯坦主权,越过穆里德克和巴哈瓦尔布尔的国际边界,以及在科特利和穆扎法拉巴德、阿扎德查谟和克什米尔的控制线,将平民作为袭击目标。印度的侵略行径导致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的平民丧生,并严重威胁了商业空中交通。我们强烈谴责印度的懦弱行为,这是对《联合国宪章》、国际法和国家间关系既定准则的公然违反。
在巴哈尔甘袭击事件发生后,印度领导人再次利用对恐怖主义的担心进行其虚假的受害者叙事,危及地区和平与安全。印度鲁莽的行动使这两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更加接近一场重大冲突。局势继续演变。巴基斯坦保留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和国际法的规定,在自行选择的时机和地点做出适当回应的权利。面对印度的侵略,巴基斯坦政府、武装部队和人民团结一致。他们将始终坚定地采取行动,保护和维护巴基斯坦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5月7日巴基斯坦外交部新闻稿截图
印巴立场截然相反,相应,双方媒体报道,各执一词。然而,在媒体宣传报道中,随后出现乌龙事件,进而引发世界舆论效应,即"三架印度战机被击落事件"。事情原委是这样:印度对巴空袭打击后,媒体纷纷以头版头条进行积极报道。其中,印度主流大报《教徒报》8:54分以其X账户,用其副主编辛格(Vijaita Singh)身份,以图文并茂方式发布这则消息:"至少三架飞机被击落在克什米尔(印控)的阿克奴、拉姆班和帕姆坡地区,一位政府官员告诉教徒报。"
《教徒报》X账户截图
同时,该报以其官网以报社总局身份发布同样内容,仍然以"至少三架战机被击落在克什米尔(印控)的阿克奴、拉姆班和帕姆坡地区"为标题,并强调是印政府官员告诉该报。同时,《路透社》也发布该消息,配上同样背景的图片。
《教徒报》官网报道谷歌搜索截图
印度率先发起这场战争,《教徒报》是印度主流大报,以其副主编辛格播报,且强调消息源是印政府官员的消息,该报在印方对巴方实施空袭后的第一时间,即第一舆论窗口期,以标题党方式报道"三架印度战机被击落",显然很容易令大家信以为真。
因此该消息很快被国际上多家媒体广泛转引报道,进而舆论发酵,形成世界效应。按照舆论传播规律,印方是该事件的主要参与方,以其官方媒体发布该消息,且有国际媒体呼应,属于主动"喂料",有利于引导国际舆论。
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随着国际多家媒体传播,舆论发酵,《教徒报》报道的"三架印度战机被击落"的消息,随后演化为"印度三架'阵风'战机被巴方歼-10战机击落"。巴政府、巴媒体不仅也持这一说法,还增长为巴方击落6架印度战机。5月8日,巴方证实确实用歼-10战机击落印方"阵风"战机。
如此劲爆的信息,成功吸引人们不再关心这场战争是非曲直、孰是孰非,反而转向热烈讨论世界各国战机哪家强,进而产生这些梦幻景象:生产歼-10战机的军工股票暴涨、网络博主"豪哥哥"借机改编的短视频"刚买的飞机被打了"流量过亿传遍全球、法方出面澄清说印方购买的一架"阵风"战机在此战争中遭到破坏、《华盛顿邮报》报道至少两架印度战机在这次战争中被击毁包括一架"阵风"、印方否认其三架"阵风"飞机被击落、巴方坚称6架印战机被击落、印媒体Firstpost批评《华盛顿邮报》报道印度"阵风"战机被击落是美国想推销美方战机……
豪哥哥改编印度舞曲《看我的飞机被打了》 一曲封神
如此一来,印方到底有几架战机被巴方击落的真相,淹没在各种各样媒体报道中,一些网友因此开玩笑说:铺天盖地的报道,犹如免费为歼-10战机做广告。
上述梦幻景象吸引一些印度网友去查找消息源,结果发现被国际媒体广泛引用转发的"三架印度战机被击落"的消息,大多源自《教徒报》和《路透社》的报道。奇怪的是,《教徒报》5月7日下午1:19分已悄然删除该消息,因此被印网友批评为《教徒报》及其副主编辛格涉嫌故意释放假信息误导民众,并呼吁印度广播信息部及该部部长瓦什诺(Ashwini Vaishnaw)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
印度网友X账户截图
细心的网友甚至指出,《路透社》5月7日凌晨3:19分发布该信息,与《教徒报》使用同样背景的照片,3:19分是印方黑夜,发布该消息配上白天拍摄的照片,分明故意释放假消息误导民众。后来《路透社》没有删除这条消息,但将发布时间更改为5月7日下午2点多。
网友"打假"三架印度战机被击毁消息源头的截图
《路透社》修改发布时间后的截图
随后,印方展开"打假"行动,印度媒体Firstpost、印度驻外使领馆纷纷指出网上传播的哪些消息是"假消息",而后印度新闻信息局"辟谣处"(PIB Fact Check)专司负责此事,点名批评哪些媒体报道的信息是假消息。再次令人奇怪的是,在印方"打假"行动中,重点点评批评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媒体,而涉嫌主动喂料"三架印度飞机被击落"消息的《教徒报》,却不在印方点名批评之列。
三、失败与找回
印方5月7日凌晨以反恐为名率先对巴方开战,结果经过"三架印度战机被击落事件"发酵后,世界舆论一边倒,普遍报道印度"阵风"战机被巴方歼-10战机击落,6:0惨败,不管消息是否属实,显然这种舆情对莫迪政府不利,令其印方感到"丢面子"。
如此之下,5月9日晚发生印方用导弹空袭巴方多处军事基地,包括巴首都伊斯兰堡附近的努尔汗空军基地,以至于巴方在5月10日凌晨3点多召开记者招待会痛斥印方,宣布将回应印方挑衅对印度发起军事行动。随后,巴方同仇敌忾发起代号为"铜墙铁壁"行动,对印方予以绝地反击。
随之,巴方关闭全部领空,对印方发起全面反攻。巴方称:网络攻击致印度约70%电网瘫痪、用枭龙战机击毁印S-400防空系统、巴空军战斗机对印度古吉拉特邦、安巴拉以及贾朗达尔等多地的空军基地发动空袭,巴方战斗机进入印度领空,巴无人机飞越德里上空,印方女飞行员被俘……
另一方面,印度新闻信息局"辟谣处"对巴方上述信息一一驳回,指责巴方造谣。进而让外界民众感到困惑,不知道印巴哪方信息为真。
中国、美国、沙特、土耳其等国随后呼吁印巴保持冷静克制。5月10日晚,美国总统特朗普以其社交账户宣布:印巴同意立即全面停火。随后,印巴两国分别肯定这一消息,标志这次印巴战争暂时告一段落。由此网友开玩笑地表示,特朗普总统可就此申请诺贝尔和平奖。
5月10日,巴方宣布赢得这场战争。同日,莫迪总理召集最高级别安全会议后决定:"今后任何恐怖行为都将被视为针对印度的战争行为,并将受到相应回应"。
5月12日晚莫迪总理发表全国讲话,宣布印方也赢得这场战争。印人党决定5月13-23日在印全国举行"朱砂行动"战果的宣传活动(Tiranga Yatra)。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这场印巴战争,虽然只有短短四天,却上演了前无古人、惊心动魄、热闹非凡、史诗级大片的梦幻画面,打出"大家都赢了"的效果。这场战争打出这么多离奇的效果,是因为里面融合了现代空战、科技战、信息战、心理战、认知战、舆论战等,可谓现代空战教科书级别的。这场战争作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资的同时,有很多历史经验教训值得思考。
总体来看,针对这场战争,印方有备而来,从"帕哈尔加姆恐袭案"发生后,印方高举反恐大旗对巴方实施严厉制裁,到5月6日晚上先发制人对巴空袭,而后发新闻稿、视频短片、举行记者招待会等,印方都在步步为营,有条不紊。然而,最终战争结果却令印方差强人意。而今,巴方宣布赢得这场战争,令莫迪政府左右两难,对此承认,心有不甘,不承认,事实摆在眼前。
相信这场战争之后,莫迪政府会深入反思很多问题,诸如印巴双方谁支恐谁反恐?"三架印度战机被击落"原本主动引导舆论,为何后来变成误导舆论?印方"万国造"先进武器为何打不过巴方单一"中国造"武器?下步印度大国外交、民族崛起、邻国政策如何进行?印度对巴基斯坦政策是否还要奉行"婆罗多帝国"(Akhand Bharat)思维?等等。
深入来看,莫迪政府最需要深入反思的是"婆罗多帝国"思维问题。该帝国思维是导致这场战争爆发的深层根源,反恐、支恐、"帕哈尔加姆恐袭案"、印巴克什米尔争端都是表象。正是如此,战争爆发后,巴方没有出现印方所预估的巴境内多股势力纷纷起来"闹独立"给印方策应的景象,反而增强大多数巴民众同仇敌忾的民族国家意识。
其实,印方所构想的"婆罗多帝国"地图太大了,这个地图是19世纪英印政府推进"科学边疆"扩张战略而画的,是英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的产物。而今,21世纪世界进入AI时代,莫迪政府却还奉行这一思维处理邻国事务,并且出台多举措配合推进,如2017年出台"文化地图绘制"战略、2019年单边终止370条款借以废除查谟-克什米尔土邦的特殊地位并修改地图成立所谓的"拉达克中央直辖区"(即改变地区现状)、2023年印度新议会大厦"婆罗多帝国"壁画覆盖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别国领土、莫迪政府主持G20会议时修改国名为"婆罗多"、印人党母体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RSS)领导人巴格瓦特受访时多次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内实现"婆罗多帝国"、印度媒体炒作"俾路支独立"及重复1971年肢解巴基斯坦的经验等,不胜枚举。
21世纪科技大发展,全球产业链紧密相连,网络使地球如同一个村子,大家彼此依存,民众普遍追求幸福生活,而非19世纪的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显然,莫迪政府这一"帝国"思维,背离21世纪时代潮流,也不符合印度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如此,"三架印度飞机被击落事件",全球网友加入"打假"行列,被细心网友挖出印方涉嫌蓄意造假的事实,因为网络空间存在记忆,即使造假后悄然删减更改,也留有痕迹。
莫迪政府是否会对这场战争进行深入反思、进行相应政策调整,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