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日军中的主角伊藤(原岛大地 饰)出身名门,他是为了镀金来到战场,以随军摄影师的身份负责拍摄宣传照片。他平时戴着金丝眼镜,言谈举止间透着知识分子的儒雅气质。这个看似文明的侵略者,恰恰负责记录最野蛮的罪证:影片巧妙地将历史课本中那些令人不寒而栗的照片--两个战犯比拼杀人数的"百人斩"、刺刀上挑着婴儿尸体的特写--都设计为出自伊藤之手,以展示这个伪君子的冷酷无情。当他发现自己的摄影底片被调包之时,他发疯似的冲进照相馆,平时的斯文形象全无,只为找回自己的杰作……这时观众也终于看清:最深的恶,往往披着文明的外衣。
影片对日军暴行的呈现方式也比较克制和深刻,影片没有采用猎奇的方式展示日军的变态行径,也没有刻意渲染血腥场面,而是通过随军日本摄影师的视角进行间接展示:当日军在江边屠杀平民后,血水染红了江水,日军摄影师发出感叹:"我如果有一台彩色相机就好了,可以记录下这绚烂的红色江面",一句话将侵略者残酷无情的病态审美暴露无遗。另外还有关于"掠砖建塔"的设定:日本计划在本国境内修建一座塔,但建这座塔的每一块砖瓦,都要从中国各地的代表性建筑上抠下来,有一位日军摄影师的重要任务就是从南京城的城墙上抠下一块砖作为战利品运回日本修建这座塔,这种对"征服"的仪式化展示,暴露出军国主义在侵略方式上的处心积虑。这些处理手法使影片超越了简单的暴力展示,进入了心理的更深层次。
作为一部非典型的战争片,《南京照相馆》在悬疑元素的运用上也颇具匠心。围绕身份伪装、底片藏匿等情节设置的多重反转,增强了观赏性。当幸存者最终将大屠杀底片交给外国媒体时,当影片结尾处枪决战犯时,拉枪栓声与相机快门声再次交叉出现,只是操作者变成了中国人,这些细节不仅完成了叙事上的对称,更象征着历史审判的降临--曾经用来记录暴行的相机,最终成为见证正义的工具。这部电影本身也是在完成相似的工作,将那些几乎被时光冲淡的记忆,重新定影在当代人的集体意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