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宗馥莉的一次出走,被外界解读为一场"公主出走记"。
创立"娃小宗"后,却在市场举步维艰,没有合作商,生意惨淡。
时隔41天,宗馥莉与她试图创立的"娃小宗"品牌悄然退场,重新回到了"娃哈哈"的怀抱。

她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宣告了回归,用实力证明,真正的赢家从不靠嘴仗,让众人看明白"娃哈哈"不能没有宗馥莉。
谁能真正驾驭"娃哈哈"这三个字?
娃哈哈的股权结构,就像一个精密的锁,将宗馥莉牢牢锁住。
杭州上城区的国资手握46%的股份,是第一大股东。职工持股会占了24.6%。而宗馥莉个人,只有29.4%。

这意味着,她无法像父亲宗庆后那样,凭借一己之力拍板定论。
宗庆后的时代,靠的是"人情"与"平衡术"。他能亲自记下经销商的每个问题,用强大的非正式影响力驾驭着这个庞大的商业模式。

但宗馥莉不同,她带着西式教育的烙印,信奉的是现代企业制度和白纸黑字的合同法则,她甚至有种近乎刻板的边界感,从不在非工作时间打扰员工。
就在2023年下半年,身体状况已不佳的宗庆后,突然恢复了文件签字权,这也直接导致了她后来的出走。

父亲能玩转的江湖规矩,对她而言却成了一道道无形的掣肘。
当宗馥莉选择出走,并创立自己的品牌"娃小宗"时,一场围绕"娃哈哈"品牌价值的争夺战瞬间爆发。
宗馥莉团队要求商家为新品牌"娃小宗"打保证金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遇,任务完成度据说只有一到两成。

经销商他们担心自己打款后,收到的却是消费者根本不认识的新品牌。
他们的忠诚,是对"娃哈哈"三个字,而不是对某个人。
娃哈哈集团总部的一纸通知更是釜底抽薪,通知代理"娃小宗"品牌的,将被取消"娃哈哈"的代理资格。

宗馥莉的叔叔宗泽后,更是火速抢注"娃小智",在朋友圈阴阳怪气。另一位叔叔宗伟,则搞出了"沪小娃"。
宗泽后甚至打出"配方一样、价格更低、零加盟费、预付款就送车"的口号,试图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复制成功。

然而,这些模仿者空有商标,却没有产线、没有渠道、更没有成熟的团队。
宗馥莉推出"娃小宗"也并非一时冲动,她推出的凝香乌龙茶,在设计风格上与娃哈哈完全切割,这既是一次自立门户的压力测试,也是一张"我能行"的实力宣告。

但市场的冷淡让她清醒地认识到,重建一个堪比娃哈哈的品牌有多难。

有人曾用一个比喻形容可口可乐:"就算烧光所有工厂,只要品牌还在,就能一夜重建。"娃哈哈高达911.87亿元的品牌价值,同样是如此沉重的无形资产。

商标最终属于有"产"者
而商标使用权的最终回归,并非某一方的退让,而是冰冷的商业现实所决定的。
一边是娃哈哈集团,手握商标这张王牌,却面临产能不足的窘境。另一边,是宗馥莉掌控的宏胜集团,这个看似只是配套企业的"小弟",却掌握了娃哈哈全国近30%的产能。

这就形成了一种"你用我商标,我用你产能"的共生关系。
离开宏胜的生产线,娃哈哈的货架就会出现危机。而离开娃哈哈的商标,宏胜生产出的产品就无人问津。
这种深度的相互依赖,决定了双方除了和好,别无选择。

宗馥莉的底气,远不止于此。宏胜集团是她经营多年的"自留地",她在这里拥有绝对的权威。
她曾大刀阔斧地砍掉18家不合格的代工厂,清理内部元老,将整个宏胜打造成了一支令行禁止、完全属于自己的团队。
当风波平息,她的亲信严学峰迅速复职,就足以说明她对这个基本盘的掌控力。

相比之下,她的对手们更像是在表演"空城计"。
叔叔宗泽后试图寻求国资委的支持,希望借此接任董事长,但并未获得任何理睬。
权力机构更看重的是谁能保证企业的平稳运行,而不是谁的血缘更近、口号更响。他手里那几个抢注的商标,在没有生产能力的现实面前,一文不值。

更令人惊叹的是宗馥莉的财务实力,就在家族官司缠身,香港高院一度冻结其18亿美元资产的情况下,她的公司依旧能够正常运营。
这充分证明,她早已建立起独立于娃哈哈集团之外的、强大的财务护城河。

41天的权力风暴,让宗馥莉不再是那个活在父亲光环下、等待接班的"公主",而是向所有与利益相关的经销商、国资股东、家族亲属,证明了自己是唯一能将"娃哈哈商标"与"宏胜产能"这两大核心资产捏合在一起的人。

她的回归,姿态也截然不同。她是以"宏胜饮料集团总裁"的身份,宣布继续与娃哈哈合作。
经此一役,她不仅保住了娃哈哈这个基本盘,更让外界清晰地看到了她手中另外两张牌,完全受她控制的宏胜平台,以及作为战略后手的"娃小宗"品牌。

她真正实现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局面。
结语
回过头看,那41天的"出走",与其说是赌气,不如说是一场高风险的"路演"。
她用一场近乎决裂的行动,向所有人展示了"没有我,会怎样",也测试了"离开你,我能走多远"。

最终,她将一手被动的牌,下成了一盘活局。
尽管娃哈哈与宏胜的正式授权协议尚未签署,复杂的股权结构依然是未来的隐患,但这场关于娃哈哈控制权的棋局,走势已经截然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