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冷冬真相:暖冬假象后寒潮来袭

2025-11-13 09:08  头条

十月以来,我国多地遭遇"断崖式"降温,新疆、内蒙古、京津冀等地降温幅度超10℃,让"一夜入冬"的民众纷纷猜测:今年冬天究竟是冷是暖?气象学意义上的暖冬有明确标准,而今年冬季气候受多重因素交织影响,呈现出"整体偏暖但冷暖起伏剧烈"的复杂特征,暖冬与否的最终定论仍需等待冬季结束后的综合判定。

气象学意义上的暖冬并非仅凭直观感受判定,而是有严格的量化标准。根据国家标准,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偏高0.5℃以上,且全国暖冬面积超过有效面积的50%,方可认定为全国性暖冬。

值得注意的是,暖冬反映的是整个冬季的平均状况,短期内的寒潮降温或回暖天气,都不能作为暖冬与否的依据。这也解释了为何前期的强降温与冬季整体冷暖没有必然联系。

今年冬季气温走向,正处于多重气候系统的博弈之中。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预计秋季后期将进入拉尼娜状态,历史上该状态易导致我国冬季气温偏低,北方雪灾及南方低温雨雪风险较高。但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拉尼娜年也可能出现暖冬,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可见一斑。同时,北极涡旋的稳定性变化、西伯利亚高压的活跃程度,都将影响冷空气的南下频次和强度,可能导致阶段性强寒潮与回暖天气交替出现。

从区域分布来看,今年冬季气温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北方地区受拉尼娜和西伯利亚高压影响更直接,冷暖波动较大,需警惕低温雨雪天气;西南与华中部分地区地形复杂,水汽条件充足,阶段性低温冰冻风险较高;南方地区整体预计接近常年或略偏高,但高湿度可能加剧"湿冷"体感。这种区域分化的特征,进一步增加了暖冬判定的复杂性。

对于公众而言,无论最终是否为暖冬,都需做好应对极端天气的准备。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冬季气温接近常年或偏暖,但阶段性冷暖起伏特征明显。这意味着我们可能既要面对暖冬带来的能源节约等积极影响,也要防范阶段性寒潮对健康、交通和农业的不利影响。

暖冬与否的定论,终将在明年春季揭晓。在气候系统日益复杂的当下,与其纠结于"冷"或"暖"的单一判断,不如聚焦于极端天气的应对准备。唯有科学防范、从容应对,才能在冷暖交替的冬季中保障生产生活的平稳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