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妇卖过期方便面被索赔千元 职业打假人无处不在!(2)

2025-03-21 15:04  市场监督管理半月沙龙

打假人"扫荡"9家小卖部获利数千元

在刘花小卖部所在辖区的市场监管所内,所长张军(化名)告诉记者,刘花的案子是典型的职业打假人投诉案,该职业打假人是一对外地夫妻,仅在大约一周内就在其辖区内发起了9起投诉,全部为农村小卖部,并全部获得了赔偿,拿到了数千元"和解金"。

在张军的办公室内,有两个大型文件夹十分显眼,上面写着"职业打假",里面放着的都是近期所有与职业打假人有关的案件。"我们所每年大概处理消费纠纷约2000起,其中近三分之一都是职业打假人的举报、投诉,'扫村'打假人涉及的案件又占其中的一半,每年约300起。"

张军说,"扫村"打假人的案件最让他们头疼,很多像刘花一样的老人,因为一包辣条、一瓶豆腐乳就要面对高额的罚款和赔偿。"一方面身为执法者我们不能不管,不管就是渎职,而对这些社会危害较小的老年人进行处罚,又会在良心上受到谴责,被老百姓戳脊梁骨,左右为难。"张军说。

胶州市另一位市场监管所所长王斌(化名)告诉记者,他们所每天都要处理职业打假人的举报案件30-40起,市场监管部门几乎成了职业打假人的"工具人",面对这些投诉,他们只能依法依规处理,稍有差池就会被职业打假人行政复议,惹上麻烦。

新规出台打假人投诉量锐减

今年1月底,市场监管总局下发了《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市场监管行政违法行为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清单的通知》,文件明确阐释了"首违不罚"和"轻微免罚"的多项行为。新规实施近两个月,记者再次进行调查了解了胶州市多个市场监管所,发现近段时间针对农村经营者的职业打假人投诉案件正大幅度减少,主要原因是无法协商获利。

图片

胶州市某市场监管所所长李威(化名)告诉记者,在新规出台之前,执法者对于"扫村"打假人的投诉举报,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协商赔偿",大部分打假人都会接受500元以内的赔偿金,但"协商赔偿"的办法可能引起恶性循环,这些打假人尝到"甜头"便会一段时间再来"扫荡";但如果不协商解决,那作为执法者就必须立案处罚,虽然此种处理让职业打假人无法获利,但经营者则会付出更高的代价。

随着"首违不罚"和"轻微免罚"政策的落地,执法者之前遇到的很多矛盾得到解决,但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李威和同事们在3月初办理了一起"扫村"打假人的投诉案,李威利用"首违不罚"的原则对店铺经营者免于处罚,最终"白忙活"的职业打假人恼羞成怒放出狠话:你最多保他两次("首违不罚"和"轻微免罚"),第三次我们还来!"这些人很多都是老乡,有时候他们可能几十个人前后脚一起来,总能找到问题,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去应付这些人了。"李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