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至底价!年销2万台,机器人4S店开进商场(4)

2025-11-06 13:28  澎湃新闻

如何让人形机器人更强更聪明?

目前主要有两条路径之争,一条是大量预采集数据训练的VLA(视觉-语言-动作)路线,另一条是小样本高泛化的路径。

"VLA是基础,是让机器人动起来的第一步,但可能不能依靠它来解决所有的问题,未来会整合更多模态的信息。"非夕科技创新业务技术负责人施丰鸣说道,就像一个只有视觉和规划能力,但没有触觉或肌肉微调能力的人,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可能会把螺丝拧坏,把杯子捏坏,或推倒物体。也就是说,纯靠VLA,可能无法实现精细操作,泛化性有限。

VLA是一条高度依赖数据的路线,现在全国各地正在建立机器人数采中心,大多靠真人来训练机器人,所以这种数据采集方式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各家、各行业之间不愿意共享,甚至缺乏数据采集的标准。

地瓜机器人具身负责人何泳澔提到,VLA的泛化能力与通用性有限,跟智能驾驶相比,机器人行业的数据规模较小,而且硬件构型百花齐放,没有标准,一定程度上为数据的收集带来很大困难。

机器人行业还处于标准制定期,各地正在积极解决数据不足和标准缺乏的问题。

在今年9月举行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上,"浦江X具身智能标准化数据集平台(穹顶-DOME)"正式落地,实现了数据采集、治理、训练、验证的全链路闭环,率先完成多模态数据的标准化生产、可信治理与高效流通,提供统一接口与质量基准,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统一的数据语言,为全球产业破解"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脱节"难题提供了上海方案。

刘益彰所在的北京国地中心正在牵头制定机器人的工艺流程、测试标准、性能标准与关键模组接口标准等。

谭维佳也提到,深圳作为全球硬件之都,将基于产业链弹性优势,形成硬件开发和制造的范式,帮助全球开发者验证并落地。

最后回到终极问题,当人形机器人真正进入我们的生活,它会不会挤压人类的生存空间?

"新的时代应该接纳先进的生产工具。AI和机器人淘汰的不是人类,而是不会用AI、不会操控机器人的人类。"朱华章乐观地展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