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消费者关注买不买得起之前,会先考虑有没有用。"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感知与自主系统技术专家朱华章认为,人形机器人还在"散装"阶段,功夫机器人只会打功夫,后空翻机器人只会后空翻,叠衣服机器人只负责叠衣服,大语言模型被困在扬声器内与人对话,机器人们还不能胜任"保姆"这类复杂工作,帮助人类处理繁重的工作。
一直以来,居家养老陪护被认为是人形机器人的杀手级场景,可能在10年以内会实现。
当下的机器人订单在哪里?在刘益彰看来,目前最热卖的机器人集中于科研、教育和二次开发等场景。接下来,最有可能规模应用的是巡检导览、工厂搬运等场景,特别是帮助人类完成危险的工作。
落地场景将直接影响机器人的形态,回到行业的普遍问题:人形是不是必选项?
人形机器人来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可以拎包入住,我们不需要为它们搭建特定轨道或运动场景。比如,在室外巡检时,双足行走的机器人的地形通过能力更强,轮式底盘容易在沙石地面上打滑,也不能爬楼梯。
"在具身智能的GPT时刻到来之前,也有'沿途下蛋'创造商业价值的可能性。"在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谭维佳看来,商业化落地需要产业链各方合力推动的,比如场景服务的系统集成商、场景所有方,才最了解这个场景的know-how(技术诀窍),而不是靠机器人整机开发厂商把所有落地工作都做了。
路径之争 爆火的VLA困于数据与标准
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格斗赛,今年各地纷纷组织机器人大赛,倒地不起、现场喷雾降温等故障频出,暴露出负责控制的小脑和负责感知决策的大脑能力不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