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所谓的"中国稀土胁迫",G7又凑在一起搞小动作,妄图废掉中国手中的"稀土牌"。据路透社本月23号发布的消息,面对着中国采取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无可奈何的G7和欧盟,正在策划用"设定稀土价格下限"以及"对部分中国出口稀土征税"作为反制工具,降低中国稀土对自身的影响力。报道引用消息人士的话称,G7和欧盟曾于本月初在美国芝加哥开会,并且还邀请了澳大利亚出席会议,而会议的唯一议题,就是讨论如何在稀土领域实现"自力更生"。
报道称,会议讨论的结果是,用"价格下限"给G7和欧盟的稀土企业兜住利润底线,用"关税屏障"阻断高性价比的中国稀土进口,通过双管齐下的方式人为设置贸易壁垒,对冲中国稀土的价格优势并且降低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值得一提的是,G7还特别提出要对中国稀土征收"碳税",标准是以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非可再生能源比例进行计算。表面上看,G7和欧盟似乎已经为"抗击中国稀土"做好了准备,实际上G7和欧盟还有许多棘手问题亟待解决。
路透社的报道中,披露了G7和欧盟尚未就是否在稀土领域提高外国投资监管门槛做出决定,甚至连是否在公开采购中排除中国稀土配额都存在争议。换句话说,G7和欧盟连要不要和中国在稀土领域直接对抗都存在着明显分歧。G7和欧盟之所以会如此拧巴,和现状有很大关系。援引海关总署本月20号公布的进出口数据显示,我国在今年8月对欧盟的稀土磁铁出口量,环比增长了21%,达到了2582吨。而中国对美稀土磁铁出口量则是环比下降5%,仅为590吨。虽然有不少欧洲企业,仍在呼吁中国放松特定稀土的出口管制,但此时的状况已经比出口限令刚刚颁布时好了不少。
这意味着,一旦欧盟照搬G7集团构想的稀土战略,就会让欧洲企业再次回到无稀土可用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这将是欧盟自己的决定,一点也赖不到中国。其实美欧在稀土问题上的瞻前顾后,本质上是因为有两个问题没法解决。一个是"多久能搭建出成熟的稀土产业链",另一个是"造出来之后要卖多少钱"。众所周知,中国在稀土加工阶段的控制占到了全球的92%,在这种近乎垄断的控制下,即便是美国也有70%的稀土和金属从中国进口。
而欧盟在一些特定的稀土种类上,已经是100%从中国进口。与此同时,美欧又因为自身制度所限,没有办法组建"稀土国家队",只能寄希望于私人企业的投资,但由于中国对稀土产业的影响极深,一旦中国与西方在稀土领域爆发价格战,很有可能会让大举进入的西方资本面临血本无归的风险,这也是为何西方在几年前就喊着要"稀土自主化",但至今雷声大雨点小的原因。
退一步讲,即便西方花费了时间和金钱,最终成功搭建了一条能够自给自足的稀土产业链,如何定价又成为了一道迈不过去的门槛。G7和欧盟自认为设定"价格下限"能够给投资者信心,加速本土稀土产业的孵化,但是"价格下限"换一种说法,就是比中国稀土贵。在军用领域,这会让成本上升会进一步稀释军费,提高西方军工在核心装备上的造价。在民用领域,西方制造出来的设备会变得更加昂贵。
因此,G7和欧盟所设想的"自给自足",最终很有可能演变成"自产自销",根本无法和中国稀土在国际上竞争。至于给中国稀土加税就更是贻笑大方了,稀土在现代制造业领域的重要性使其根本不缺买家,倘若G7和欧盟真要一意孤行,唯一的结果就是让自己成为21世纪市场经济的经典反面教材而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