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杀到总统府,马科斯招架不住了,老天也不帮他,中国使馆发声

2025-09-26 13:24  头条

当地时间9月21日,成千上万的示威者从多个方向向总统府马拉卡南宫推进,有人高举"反饥饿、反压迫"的标语,有人怒吼要求马科斯政府下台。

他们突破警察设置的路障,甚至一度推进到总统府外围一公里左右的关键区域。

这场面,近几年在菲律宾极其罕见。

而仿佛戏剧一般,老天爷偏偏在这时候"加了戏":持续暴雨袭击吕宋岛大部分地区,包括首都大马尼拉区域洪水泛滥、道路中断,部分低洼街区变成浑黄河流。

同时,中国紧急发声!

天灾人祸,会让马科斯如他父亲般匆忙结束任期吗?

乍一看,马科斯遇到的麻烦是"人天夹击"--前面是民众逼宫,后面是暴雨洪水。

但你若真认为他只是运气差,那就太小看菲律宾政治了。

这场危机,根源不在天,而在人。

第一,经济问题才是火药桶。

2025年上半年的菲律宾,通胀始终盘旋在高位,特别是食品和能源价格,普通家庭叫苦不迭。失业率尤其是青年失业率没有好转,很多人读完大学也无路可走。

底层民众和农民群体长期觉得被忽视,觉得马尼拉的精英政治圈"离他们太远"。

这些结构性问题,马科斯上台时承诺缓解,但三年过去,各种措施几乎是"雷声大雨点小"。

政府发补贴、做基建,但普通人获得感有限,反而觉得贫富差距更明显了。

抗议不是第一天发生,但这一次,愤怒已经累积到临界点。

第二,外交战略的摇摆,加速了国内失信。

马科斯这几年明显向美国靠拢,扩大美军基地使用权限、联合军演不断,在仁爱礁、黄岩岛等问题上对华态度转强。这固然迎合了国内亲美派和民族主义情绪,但也带来两个后果:

其一,并未换来预期的经济收益。美国口头支持多、实质投资少,产业链转移谈得多、落地少,普通人饭碗问题并没解决。

其二,激化与中国矛盾,南海摩擦频发,渔民和贸易从业者开始担心生计受损。

很多人慢慢发觉,"跟着美国跑"好像也没捞着实惠,反而可能被当成棋子。这种怀疑,逐渐转化成对政府决策能力的质疑。

而这一次,暴雨洪水来"补刀",堪称"自然界的讽刺"。

政府救灾响应迟缓、部分城区排水系统脆弱不堪。这又揭开了另一个伤疤:基础治理能力的不足。

你平时说外交如何强势、安全如何巩固,但一场雨就淹掉半座城,老百姓能没有怨气吗?暴雨不仅瘫痪了交通,也直接暴露了政府在公共服务上的短板。

所以,马科斯招架不住,真不能全怪老天。

经济没理顺、外交战略收益失衡、民生基建不堪一击这三者合流,才是民众聚集在总统府抗议的真正原因。

几乎同一时间,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发布紧急安全提醒,语气罕见急迫:"请在菲中国公民避免前往抗议密集区域,远离受灾或交通中断地带,加强自我保护,如遇紧急情况及时联系使馆。"

这份提醒看似常规,但结合菲律宾当下民众冲击权力核心、天灾搅局以及中菲关系近年因南海问题持续紧绷的形势,不由得微妙起来。

首先,防止"误伤"与"甩锅",是中国最直接的考量。

菲律宾国内局势混乱时,民族主义情绪容易被煽动,中国公民和机构有时会成为转移矛盾的替罪羊。再加上近期南海摩擦频上新闻,在菲华人担心遭到无差别冲击。

中国使馆第一时间提醒避险,是常规操作,也是必要动作,这显示中方对菲社会情绪有清醒预判。

但更深一层看,中方此次迅速发声,其实也悄悄传递出外交态度:"我们不介入内政,但也不会坐视侨民安全受损。"

这种冷静、迅速、只关注公民安全的应对方式,实际上与美方某些高调"支持民主抗议"的发言形成微妙对比。中国没有批评马科斯政府,也没有表态支持抗议者,而是聚焦于人本关怀。

这符合北京一向的立场:不干涉他国内政,但必全力保护海外公民。

而从战略角度看,中方也不想在这个时候"拉仇恨"或者"递刀子"。

如果高调批评马科斯,可能被炒作成"中国煽动颠覆";如果公开支持马科斯,又会得罪菲律宾民间反政府力量。所以,只发安全提醒、不评论内政,是最稳妥、也最显示定力的做法。

这或许也暗示一点:

无论马科斯能否稳住局面,中国仍希望保持区域沟通、防止冲突失控。

南海太重要,周边不能乱。

而菲律宾的如今困境,不是马科斯一个人的危机,也不只是菲律宾的内部事务,而是反映出全球南方国家普遍面临的挑战: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外交选边压力增大、社会矛盾一触即发。

而中国此次紧急发声,也再次提醒我们:大国周边无小事,保护人是首要任务,但冷静和克制才是长久之道。

马科斯能不能扛过这一关?没人能断定。

但如果民生问题无解、如果外交继续失衡,今天这场"人天双杀"的危机,将来未必不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