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方的反制:精准打击,不留余地
中国不买美国能源,那能源从哪来?答案很简单:换供应商。
原油方面,俄罗斯和沙特成了最大赢家。美国原油原本在中国市场就没什么价格优势,现在加上关税,直接被踢出前十。天然气?中国早就开始增加从俄罗斯的管道天然气进口,国内产量也在稳步提升。至于煤炭和液化石油气,加拿大和中东的供应商乐开了花--中国买家的订单源源不断地涌向他们。
更让美国头疼的是稀土。中国是全球稀土供应链的绝对主导者,而稀土又是高端制造业的命脉。美国想卡中国脖子?中国反手就能让美国的芯片厂、军工企业断粮。"中国的稀土堆在仓库里不会贬值,但美国工厂停产一天就是千万美元的损失。"--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特朗普政府原本想靠关税逼中国让步,结果发现中国根本不怕短期制裁。今年上半年,中国的出口总额和贸易顺差不仅没跌,反而创了新高。为什么?因为美国进口商怕关税重启,疯狂提前囤货,甚至把下半年的订单都提前下了。
"美国的通胀等不起,中国的商品可以等。"--这才是真正的痛点。
三、特朗普的"变脸":从强硬到服软
面对能源出口的崩盘,特朗普终于意识到,关税战打不下去了。
于是,他的调门突然软了下来。他对菲律宾总统马科斯说:"我不介意菲律宾和中国关系好,因为美国和中国也相处得很好。"在AI峰会上,他又重复了一遍:"我们和中国关系很好。"--两天之内两次强调"中美关系好",这在过去几年简直不可想象。
更耐人寻味的是,当记者问他"什么时候访华"时,他居然说:"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虽然没给出具体时间,但这已经是一个明显的信号--他想谈,而且急需谈成。
为什么这么急?因为8月12日就是中美关税休战的截止日。如果到时候谈不拢,关税战重启,美国的通胀可能直接爆表。而11月就是中期选举,特朗普可不想背着"高物价总统"的骂名去竞选。
特朗普(资料图)
四、瑞典会谈:最后的博弈
中美第三轮经贸会谈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这次谈判,特朗普的底线已经很清晰:
1. 延长关税休战期。
2. 让中国恢复采购美国能源和大豆--哪怕只是象征性的。
3. 施压中国减少进口俄罗斯和伊朗的能源--虽然希望渺茫。
但中国会买账吗?难。
中方早就明确表态:"关税战没有赢家,胁迫施压解决不了问题。"想要中国让步?美国得先拿出诚意,比如解除高科技出口限制,或者至少别再拿"二级制裁"威胁中国。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能源供应链已经重构。俄罗斯的原油、沙特的长期协议、国内的增产--这些都不是临时调整,而是长期战略。美国想靠几句好话就让中国回头?太天真了。
结语:痛感的分配
特朗普的"服软",本质上是因为关税战的痛感分配不均。
中国承受了压力,但通过市场多元化和反制手段,把伤害降到了最低。而美国呢?能源商亏惨了,农民卖不动大豆了,消费者眼看着物价又要涨了。"杀敌八百,自损一千"--这生意怎么做?
所以,当特朗普说"中美关系很好"的时候,其实是在说:"这仗打不下去了,咱们谈谈吧。"但谈归谈,中美的博弈远未结束。未来的较量,只会更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