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巴基斯坦F-16战机是否被印度击落"的争议,印巴双方已拉锯多年。尽管印度多次宣称在2019年空战中击落巴方F-16,但多方证据表明,这一说法疑点重重,甚至被美媒"打脸"。
印度的"证据"漏洞百出
印度最初以一枚AIM-120C5导弹残骸作为"铁证",声称该导弹仅F-16可搭载,因此认定击落F-16。但巴方反驳称,其北方司令部未部署F-16,且导弹残骸编号与美方记录不符。更关键的是,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援引国防部调查称,巴方所有F-16经清点后"一架未少",直接推翻了印度的说法。
巴基斯坦的战术与政治考量
巴方始终否认F-16参战,强调其使用受美方协议限制,仅用于反恐。被俘印度飞行员阿比南德的证词也仅提及被击落过程,未提F-16战果。此外,巴方在冲突后大力宣传国产"枭龙"战机的表现,甚至建立纪念碑将击落印军战机的功劳归于F-16,被外界视为转移对美依赖的政治操作。
美国的角色与地区博弈
美国对F-16的最终用户协议审查严格,若巴方违规使用,可能面临制裁。但美方调查结果显然更倾向支持巴基斯坦,印度则因证据不足陷入尴尬。与此同时,巴方加速列装"枭龙"Block3并采购歼-10CE,逐步摆脱对F-16的依赖,而印度则借机渲染"以弱胜强"叙事,试图挽回颜面。
F-16是否被击落,本质是印巴舆论战的一环。印度的"证据"缺乏第三方佐证,而巴方转向国产装备的举措,更揭示了其战略重心调整。这场争议背后,既是南亚空中力量的消长,也是大国地缘博弈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