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泰斗:尽显大家风范
公开资料显示,1930年9月,许倬云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祖籍江苏无锡,是清代布政使许松佶的后代。
虽出身官宦世家,但许倬云的人生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巨大挑战。他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缩致使手脚弯曲,终生与拐杖相伴。因身体残疾,他一直在家自修,自幼熟读《史记》《东莱博议》等经典。家中丰富的藏书为他打开了知识的大门,也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1949年,许倬云考入台大外文系,后因傅斯年建议转入历史系,从此开启了辉煌的史学研究之路。1956年,许倬云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获人文科学哲学博士学位 ,并先后任匹兹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杜克大学大人历史系教授、校聘教授等职,晚年获唐奖汉学奖(2024年)等全球汉学最高荣誉。
许倬云的研究领域极为广泛,涵盖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等,他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治史,为传统汉学研究开辟了新方向。他的学术代表作有"古代中国三部曲"(《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另有"中国文化三部曲"(《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大众史学著作数十种。
许倬云的学术研究以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深刻洞察闻名,学界对他的评价极高,是历史学界公认的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其早期的几部学术代表作是该领域的扛鼎之作,他所确立的计量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更是启迪了无数后学。
虽然关注点始终在中国古代社会,但许倬云的眼光从未局限在一个时期、一个国家。"要拿全世界人类走过的路,都算作我走过的路之一。"这也是许倬云认为中国历史在向前发展时应该有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