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抛弃娃哈哈?

2025-09-19 14:39  头条

"娃小宗"三个字刚蹦出来,朋友圈就炸成两半:一半人以为娃哈哈要出儿童副线,另一半人直接问"是不是盗版"。

没人想到,这是宗馥莉亲手撕下"娃哈哈"这块金字招牌的第一步。

老杭州人还记得,九几年夏天,弄堂口小卖部的冰柜里永远躺着一排AD钙奶,玻璃瓶上凝结的水珠比广告还诱人。

那时候的娃哈哈,是家长随手递给孩子、孩子随手递给同桌的硬通货。

三十多年过去,它从一瓶奶长成一座饮料帝国,却在一纸内部通知里被悄悄降级--2026年起,主战场留给"娃小宗",老娃哈哈退到角落。

官方话术很体面:品牌合规、年轻化。

但行内人一听就懂,这是"去宗庆后化"的升级版。

老爷子留下的股权、渠道、人心,像一张密密麻麻的老电网,宗馥莉想换自己的新插座,只能先拉闸。

新品牌就是她的闸刀。

可快消品货架不是会议室,消费者不会给PPT鼓掌。

业内有个"三秒法则":顾客从冰柜里拿饮料,扫一眼、摸一下、走人,全程不超过三秒。

新名字要是不能在第一眼让人想起"哦,这是娃哈哈",就大概率被隔壁农夫山泉挤掉。2019年某老牌饮料改名,首年销量直接掉三成,渠道商至今心有余悸。

更麻烦的是,国资和职工还坐在牌桌上。

上城区国资持股46%,但这些年分红少得可怜,利润早被"宏胜系"体外公司接走。

如今"娃小宗"要是再另起炉灶,国资连汤都喝不上,职工持股会那20%的股份也可能变成空头支票。

杭州国资委刚在2025年9月收紧监管,宗馥莉这一步,等于在红灯前踩油门。

遗产官司是另一根暗线。

宗庆后走后,配偶和子女的诉讼还没打完,信托基金怎么分、股权怎么切,悬而未决。

把未来利润装进"娃小宗",相当于把老娃哈哈的锅碗留给亲戚,自己端走新厨房。

算盘打得响,可要是消费者不买账,厨房再新也烧不出饭。

有人拿全聚德"京德"翻车举例,说老字号改名九死一生;也有人提百雀羚,说年轻化可以成功,但前提是别扔掉"百雀羚"三个字。

宗馥莉的难题在于,她既要甩掉"老气",又舍不得"娃哈哈"三个字攒下的家底。

于是折中出一个"娃小宗"--听起来像亲儿子,又像远房侄子,尴尬得恰到好处。

渠道商已经嗅到火药味。

华东某大区经理私下吐槽:"明年订货会怎么介绍?

说'这是娃哈哈的新品牌',客户反问'那老娃哈哈还做不做?

'我怎么说?

"终端更直接,小店老板只认销量,新牌子要是三个月不动销,直接下架让位给元气森林。

说到底,这是一场用品牌做筹码的权力重组。

宗馥莉想借"娃小宗"把股权、渠道、人心重新洗一遍牌,可牌桌对面坐着国资、职工、亲戚,还有最不可控的消费者。

赢了,她能把父亲留下的帝国彻底刻上自己的名字;输了,三十年攒下的信任可能一夜清零。

杭州秋天的桂花香已经飘进厂区,老娃哈哈的霓虹灯还在夜里亮着。

明年此时,冰柜里的位置是留给红色笑脸,还是陌生蓝标,没人敢拍胸脯。

唯一确定的是,宗馥莉已经按下按钮,电梯开始上行--至于停在几楼,得看所有乘客的脸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