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重阳,冻死牛” 今年冬天冻到哭吗?

2025-10-29 10:25  头条

今年的重阳节,真的很特别!它不仅是 "晚重阳",还遇上了霜降节气,这种天文历法的重合现象,在 21 世纪仅仅出现 4 次 ,上一次还要追溯到 2004 年。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为什么今年的重阳节会这么晚呢?这就要从我国传统的农历历法说起了。农历,它是一种阴阳合历,月份依据月相变化,而年份则要兼顾太阳回归年。为了协调这两种周期的差异,农历会设置闰月。就像 2023 年,就有一个闰二月。这样一来,就导致重阳节在公历中的日期会有所浮动,前后能相差 30 天左右。2025 年的重阳节在 10 月 29 日,正好处于这个浮动区间的末端,也就成了大家口中的 "晚重阳",还和霜降节气碰上了。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专家表示,这种 "双节相逢" 的情况,周期大概是 19 年一次,但具体日期会有 1 - 2 天的偏差。所以,像今年这样完全重合的,真的是十分罕见。这种罕见的现象,也让不少人开始关注,它会不会给接下来的天气带来什么特别的变化呢?

"早重阳暖烘烘,晚重阳冻死牛""晚重阳鹅毛大雪,早重阳单衣能过冬" ,这些流传在民间的俗语,虽然听起来简单直白,却蕴含着老祖宗们千百年来对气候变化的深刻洞察。在他们的经验里,重阳节出现的时间早晚,和当年冬天的冷暖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重阳节来得晚,就预示着冬天会格外寒冷,甚至能把牛都冻死,虽然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足以见得寒冷的程度。还有 "霜降重阳前,大雪邋遢年" 的说法,意思是霜降在重阳之前,来年春节前后雨雪天气多,暗示冬季寒冷。今年霜降在 10 月 23 日,重阳在 10 月 29 日,正好符合这种情况。

回顾历史,2004 年也是重阳和霜降重合的年份,我国就经历了明显的 "冷冬"。华北地区冬季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 1.5℃,长江中下游更是出现了持续性雨雪天气。从农业气象的角度来看,霜降节气时,地表热量收支接近平衡,要是这时恰逢重阳节,干燥冷空气南下,就容易形成 "寒露风" 天气。这种前期的低温,往往是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的信号。

今年的 "晚重阳" 遇上霜降,这种罕见的天文历法现象,不仅勾起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忆,也让我们对即将到来的寒冬有了更多的关注。老祖宗们留下的俗语和经验,虽然不能完全准确地预测天气,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这个可能寒冷的冬天,让我们从饮食、起居、运动、中医等方面入手,做好防寒养生工作,给身体一个温暖的呵护。希望大家都能健康度过这个冬天,迎接来年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