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台湾退役将领栗正杰在媒体上直言:"解放军围台军演一次比一次紧,台湾已被三面包围,我们根本无力应对。"这番警示再次引发岛内外对台海局势的关注。近年来,解放军常态化环岛演训与战术升级,逐步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封锁能力,台军退将的集体焦虑折射出台湾防务的深层困境。
一、军演升级:从"威慑"到"实战化封控"
2024年10月,解放军东部战区在台岛南北同步展开"联合利剑-2024B"军演,新增"要港封控"科目,重点演练对基隆、高雄等关键港口的封锁能力。台退将指出,此类演训已从过去的威慑性展示,转向模拟实战的精准打击,旨在切断台岛与外界的海空联系。例如,2024年8月的演习中,解放军在巴士海峡、宫古海峡及台湾海峡形成三面合围,台军疲于应对空中侦察与海上封锁,暴露出防御体系的漏洞。
更令台军压力倍增的是,解放军航母战斗群的部署日趋成熟。福建舰的即将成军,将与辽宁舰、山东舰形成"东西夹击"态势,配合东风-21D反舰导弹等高精度武器,构建起"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进一步压缩外部势力干预空间。
二、台军困境:战力悬殊与战略短视
多位台军退将直言,台湾防务存在结构性缺陷。前中将张延廷批评称,台军长期"夜郎自大",既缺乏对解放军的真实认知,又忽视战备建设,甚至出现后勤保障不足、士兵伙食短缺等低级问题。2023年,台军因预算分配不当,导致部分部队训练弹药严重不足,演习沦为"表演秀"。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解放军近年加速现代化进程。歼-20隐身战机、075两栖攻击舰、高超音速导弹等装备的列装,使得台海军事平衡彻底倾斜。台退将帅化民分析称,1996年台海危机时,解放军尚不具备全面封锁能力,如今却能通过海空联合演训,在数小时内切断台岛主要港口的航运通道。若封锁持续一个月,台湾赖以生存的能源与物资进口将彻底中断。
三、国际博弈:美国"撤侨"背后的算计
面对解放军的军事压力,美国虽频繁炒作"协防台湾",但实际行动却显露退缩迹象。2023年以来,美方多次被曝制定撤侨计划,并推动台积电等关键产业迁离台湾,被指意图掏空岛内经济根基。台退将张延廷直言,若冲突爆发,美日支援难以突破解放军封锁,台军将陷入"孤军奋战"。
此外,美国对台军售多为防御性武器,且交付延迟问题严重。2024年,台湾采购的F-16V战机因生产线排期,交付时间延至2030年,被讽为"远水难救近火"。而解放军则通过实战化演训,多次在台海逼退美军侦察机与军舰,展示反制外部干涉的决心。
四、未来警示:统一大势不可逆
台退将的集体发声,既是对台军无力的无奈,也是对"台独"路线的警示。栗正杰坦言:"福建舰成军后,台湾的军事劣势将更加明显。" 当前,解放军已形成"三面围台、多点突破"的战术体系,配合火箭军与陆军远程火力,可对台岛关键目标实施饱和打击。
岛内专家指出,台湾经济高度依赖对外贸易,一旦遭封锁,能源与民生将迅速崩溃。而美国所谓的"安全承诺",实则为政治操弄,最终只会将台湾推向深渊。正如网友所言:"'台独'是死路,唯有拥抱统一才能绝处逢生。"
从军演升级到战略封锁,解放军正以压倒性优势重塑台海格局。台退将的疾呼,不仅是对防务现状的反思,更是对两岸未来的深刻警示。当"困岛之局"逐渐收紧,唯有认清大势、摒弃幻想,方是台湾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