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发现:胃病患者若天天喝粥,时间久了,身体或有这3种反应

2025-04-14 15:08  头条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进厨房,锅中的粥正冒着热气,飘散出诱人的香气。

在中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中,粥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古代《黄帝内经》记载的"五谷为养"到现代餐桌上的家常美食,粥以其易消化、好吸收的特点,成为许多人尤其是老人、孩子和患病者的首选食物。

然而近年来,坊间却流传着"粥是最没营养的主食"这一说法,让不少习惯早上喝碗粥的人陷入困惑。

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呢?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于康教授表示:"将粥一概而论为'最没营养'的观点过于片面。

实际上,粥的营养价值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原料选择、烹饪方式以及个人的健康状况。"

中国营养学会的研究报告指出,传统煮粥方式确实会导致部分营养素流失。

当大米或其他谷物在水中长时间煮制时,水溶性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和部分矿物质会溶解在汤水中。若煮粥时加水过多,且煮制时间过长,这种营养流失会更为明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营养科的一项研究显示,相同重量的大米,做成米饭和熬成粥后,粥的能量密度约比米饭低30%-40%。

但这并不意味着粥就完全没有营养价值。

经常食用适量粥食的人群,身体通常会表现出以下三种特点:

首先,消化系统往往更为健康。

粥质地柔软,容易消化吸收,对胃肠功能较弱的人尤为适宜。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李明主任指出:"对于胃炎、胃溃疡患者,以及术后恢复期的病人,温热的粥能减轻胃部负担,给消化系统足够的'休息'时间。

"老北京有句俗语:"喝粥养胃,胃好人不老",这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有其科学依据。

其次,适当喝粥有助于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特别是在干燥的秋冬季节,一碗热腾腾的粥不仅可以补充水分,还能提供必要的能量和营养。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王琦教授解释道:"中医认为'粥为水谷精微',能生津液、补脾胃。

对于体质偏燥热的人群,适量喝些粥确实有益健康。"

第三,粥的原料多样性使其营养价值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单纯的白米粥确实营养单一,但若加入各种食材,情况则大不相同。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的研究表明,添加杂粮、蔬菜、肉类或豆类的粥,其营养价值可以显著提高,甚至优于单一的干饭食用。

山东老农刘大爷今年已有八十有五,每天早晨必定喝一碗杂粮粥,精神矍铄,步履稳健。他常说:"干打硬吃的干饭吃不下了,可这粥啊,加点红薯、小米、核桃仁熬在一起,喝着顺口,身子骨也硬朗。

"这种生活智慧背后,其实暗合了现代营养学的研究成果。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适量摄入全谷物粥类食品的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了28%。

这可能与全谷物中丰富的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质有关,这些成分能有效降低胆固醇水平,改善肠道菌群结构。

当然,粥作为主食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是能量密度较低,如果单纯依靠白米粥获取能量,可能需要摄入较大体积才能满足身体需求,这对胃容量小的人来说是个挑战。

其次,长期单一食用精白米粥,确实容易导致某些微量元素如锌、铁等摄入不足。

中日友好医院营养科张俊主任强调:"没有绝对好或绝对不好的食物,关键在于平衡和适度。"

那么,如何提高粥的营养价值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专家提供了几点建议:

选择优质原料。除传统大米外,可选择小米、燕麦、荞麦、紫米等全谷物,增加纤维素和微量元素含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发现,杂粮中的膳食纤维含量比精白米高出3-5倍,矿物质含量也显著提高。

控制煮制时间和水量。以大米为例,浸泡30分钟后,用5-6倍的水量,中火煮制20-30分钟即可,避免过长时间熬煮导致营养物质过度流失。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指出,米粥煮制时间每增加30分钟,水溶性维生素的损失就会增加约15%。

添加优质蛋白和蔬果。在粥中加入鸡蛋、瘦肉、鱼肉、豆腐等优质蛋白源,以及各种时令蔬菜或水果,可以显著提升粥的营养价值。

浙江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添加这些食材后的粥,蛋白质含量可提高40%-60%,维生素含量提高3-5倍。

苏州有位名医擅长用粥食调理各种慢性病,他根据不同体质和季节搭配不同的粥料。春天推荐豆芽粥,清热解毒;夏日荷叶粥,清热祛湿;秋季山药粥,健脾养胃;冬季则是黑芝麻粥,温补肾阴。

这种因时制宜、因人而异的理念,正是中医"药食同源"思想的生动体现。

在北方农村,腊八粥是冬季的传统美食,融合了红豆、花生、莲子等多种食材,不仅口感绵软,更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而在广东潮汕地区,咸粥配以各种卤味和小菜,成为当地人引以为豪的特色美食。

中国各地的粥食文化丰富多彩,每种粥都有其独特的营养特点和食用价值。

杭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一项跟踪研究发现,长期以白米饭为主食的人群与经常食用多样化杂粮粥的人群相比,后者的血糖波动幅度更小,空腹血糖平均值降低了0.5-0.8mmol/L。

这种差异在中老年人群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然,粥再好也不宜过量食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临床观察发现,长期过量食用稀粥,尤其是单一的白米粥,可能导致营养不良的风险增加。

合理的做法是将粥作为膳食结构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饮食如衣服,需要换着穿。

"这是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的一句话,用在饮食选择上再合适不过了。粥不是最没营养的主食,但也不应成为唯一的主食选择。

多样化的饮食结构才是维持健康的关键。

对于粥的食用,不同人群也有不同的需求。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足够的能量和蛋白质,单一的白米粥显然无法满足需求,可以选择添加蛋白质和微量元素丰富的食材。

老年人则可以适当增加粥的比例,但也要确保每餐食物种类的多样性。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营养科专家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周食用粥的次数控制在2-3次为宜,并搭配足够的蔬菜、肉类和水果,以确保营养均衡。

而对于胃肠功能欠佳的人群,可以适当增加粥的食用频率,但同样需要注意粥的原料多样化。

粥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既是寻常百姓家的家常便饭,也是文人雅士笔下的诗情画意。

从《诗经》中的"谁谓彼无牺,谁谓彼无粥",到苏轼的"稀粥一杯香,浓茶三五碗",粥一直在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一碗热腾腾的粥或许能让我们找回一些慢生活的节奏和温度。不必盲从"粥是最没营养的主食"这一说法,也不必将粥视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理性认识,科学食用,才是对待粥最健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