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的风更大了,国民党换帅就等于推开门。郑丽文接过朱立伦的接力棒,在灯光下直言:台湾正处于最艰难、最危险的时候,时间不多了,不能再任由仇恨扩散,要维护两岸和平。台下的掌声没有炸响,但却整齐地响了起来,仿佛是一种认同和期盼。
马英九、洪秀柱、朱立伦都在,神情都不太好。外界对人事的议论越来越多,朱立伦卸任时带走了211名干部,这是清空吗,是不是在给接班人制造困难呢?朱立伦就任当天公开喊话要团结、支持新领导人,风向也随之转变。人们普遍认为"清场"就是给新主席留出人事和路线的空间,不让他受到前任人脉的影响,这样郑丽文就有了一个较为干净的开始。
日子得过,安全得稳,才有资格去谈路线和愿景。郑丽文上台,被视作蓝营将"和平"再次摆在桌面上,不再随情绪起舞。她认为不能任由仇恨情绪蔓延,剑指近几年来公共讨论的情绪化、分裂化,流量不是稳定,也不是和平。她提出"全方面战略",来应对内外压力交织的情况,单凭一个口号已经不行了。

洪秀柱的回答很直接,追求统一。她的逻辑就是,两岸关系和睦、交流加深,民进党的叙事自然就会瓦解。蓝营内部对于战略铺开和目标钉牢的表述存在张力但有共识,打台独、重和平,路径可以辨认,方向一致。郑强调全面打法,洪主张依法推进统一,二者并存,说明路线之争没有分裂阵营。
最近美国的媒体和智库给赖清德加上了"鲁莽的领导人"的标签,并且告诫华盛顿要和他保持距离,以免被卷入风险之中。倚美抗中的路,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越来越窄。岛内媒体有"统进加速"的说法,目光投向大陆的发展。最近解放军训练更加密集和真实,抢滩演训、轰6K绕岛模拟对抗、高清图细致到巷道,加强"被看见"的现实感。有人认为这是"握在手心"的威慑,也有人强调大陆虽然不放弃武力选择,但更重视制度化的和平途径,民意在这两种声音之间摇摆。
安全感来源于政策的执行、风险的防范、预期的稳定。蓝营以和平为核心,回应"没有人想打仗"的现实忧虑。法治、交流、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无阻,才是治本。洪秀柱所提出的"依法求统一对立"的主张更强调规则、路径,不依靠情绪化的对抗。郑丽文提出的"全盘战略",如果能分项推进经济、社会、文化、安全等各方面的话,就会更有说服力。

人事方面,211名干部同时辞职规模较大。朱立伦就职日公开支持继任者,很多党员转而认为这样可以避免前人束缚,有利于理顺人事。政治的技术活常常成败于其中,或者拖泥带水,或者干脆利落。如果蓝营以"团队重组"来重新梳理路线,减少内耗,避免小圈子消磨,至少在组织层面的压力会小一些。和绿营最近互相指责不同的是,蓝营态度比较克制。
外界评价各不相同。有人认为郑丽文并不是新面孔,第一次以党魁的身份正面"硬刚台独",敢说敢做;也有人担心她提出的"大战略",但在具体的治理细节上还需要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政治的难处就是落实,怎么维持两岸交流的稳定,怎样使企业能在可控的风险下进入更大的市场,怎样保证青年的就业预期,怎样让公共讨论降温、消音。这并不是一句话就可以解决的。
在就职现场,镜头记录了马英九微蹙眉间、洪秀柱低眉记录的画面。解读各不相同,但是政治信号很明确,蓝营前辈们集体站出来为新主席背书。团结不是没有争论,而是争论之后还能坐在一起做事,路线可以不同,目标可以一致。

看赖清德,外部评价变得更冷,岛内安全焦虑也加大了。若想降温,把民生放前面,把"对抗"拿出去,很多事还有挽回的空间。大陆一贯坚持"和平优先"的方针,认为一国两制是实现的最佳途径。保留选项并不意味着轻举妄动。政治成熟不在于高调,而在于保持对话、降低风险。如果赖若能回头,承认沟通的价值,把两岸从情绪边缘拉回到制度轨道上,对岛内全民都有好处。
最后还是时间的问题。郑丽文说台湾没有时间了,并非空穴来风。拖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被极端的声音所控制。要想把时间抢回来就要有清晰的路线、有效的团队、可以验证的成果。政治竞赛不能变成情绪竞赛,治理也不能变成"热搜管理"。这次换帅既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一次新的挑战。蓝营要证明,和平不是花哨的词语,而是可以实行的制度,是让人可以放心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