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新一股强冷空气来袭影响北方

2025-10-24 10:33  头条

这次冷空气一来,北方很多地方的气温直接跳水,白天冷得像深秋,夜里接近冰点。多座城市的近期最低温会被刷新,生活和生产都会被牵动起来。

这话不是吓唬人,真实情况就是这么猛。25日到26日这两天,华北、东北、西北和黄淮北部被这股冷空气"掀"得最狠。像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长春、哈尔滨、济南、郑州、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这些重点城市,都能明显感受到温度往下掉。整体降幅大概在4到6摄氏度,但别以为 everywhere 都差不多,像内蒙古中西部、辽宁西部、山东半岛这些地方,局部能掉到8度左右,有些城市会创下近期的新低温。

说到具体感受,城市里差别挺明显的。北京、天津白天从差不多18℃掉到14到15℃,晚上低温在5到6℃,这种昼夜温差会让人穿衣特迷糊;东北那边更直白,沈阳、长春、哈尔滨白天只有十来度,晚上能接近0℃,出门一会儿就能感觉到骨头里凉;黄淮和关中像西安、郑州、济南,也比往年这个时候低个三四度,早晚冷得突兀。风也不小,普遍有4到6级北风,内蒙古、甘肃、宁夏局部阵风能到7到8级,风寒把体感温度再往下拉好几度。

气温骤降带来的影响不是抽象的,是能看得到、摸得着的。交通方面是最先被影响的那一块。路面一冷,桥面、阴影处最容易结冰,交管和气象会盯着这类地段。高速上货车多,遇上大风低温,车速得降,货运和旅客运输难免延误。火车、飞机受影响的程度要看当天场站情况,阵风和低温会让除冰、排查的工作量增加,航班和列车也可能出现滞留或晚点。

农业这块也不容忽视。露天的果树、蔬菜和晚熟作物要防冻,常见的做法是覆盖地膜、垫被或者临时加温,必要时提前收割。那些保温措施不够的大棚,会有被冻伤的风险。养殖场要把畜舍密闭好、加厚保温,饮水管道也要防止结冰,晚上巡查得勤一点,不然牲畜吃不上水或着凉,损失就来得快。

健康风险也跟着来了。气温突然往下走,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会上升。老人、孩子、慢性病患者尤其要注意,外出时间别太长,保暖要到位,头脚尤其要捂好。医生和社区一般会提醒大家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必要外出要多穿衣,带好帽子和手套这些老实占便宜的东西。

从气象上看,这股冷空气来得并不单纯。监测显示,这是今年秋季里强度偏大的那波,冷涡和高空槽接连出现,冷空气从西伯利亚南下,经内蒙古进入华北和黄淮,再往东北和西北推进。特点很明显:影响范围广、降温快、伴随大风。前面还有一段短暂回暖,大家还没把厚衣服全翻出来,结果又被这波冷空气"打脸",这就是典型的秋季节奏:暖湿气流退了,冷高压一来,人就觉得冷得猝不及防。

时间线上也能看出节奏。22日至24日,北方多数地方还有点回暖的苗头,白天还舒服,大家不少人都少穿了。25日开始,早晨就能觉察到凉意,气象台一早就发布了预警,大风提示也同步出来。25日白天到夜间温度急速下滑,局地阵风加强。26日冷空气达到最深处,部分城市的最低温刷到近段时间新低,农业和交通部门进入应急状态,开始按照预案行动。

从街头巷尾看细节,就更有画面感了。超市门口厚外套、秋靴那会儿销量蹭蹭上去;学校和幼儿园家长打电话问放学和接送安排的比平时多;流动小摊遇风早早收摊,早市菜农赶紧给蔬菜盖膜;城市清洁工在风里加班,工地的临时篷布被扎得紧紧的。乡下更忙,农民给地里剩下的作物盖膜、安装风障,养殖场晚上巡查频率提高,怕出岔子。

各部门的应对也比较常规但实在。交管会根据路况和天气采取限速、临时管制或者局部封闭,农业部门提示农户做好覆盖和加温,社区和医院会把高风险人群列进重点关注名单。气象台会继续发布最新的预报和预警,媒体也会轮流播报信息,提醒大家及时调整出行和生产安排。

有些小细节也替你留着心眼儿:风寒效应会让体感比实际温度低几度,出门按"感觉更冷"来穿衣比较靠谱;还有农户如果地里还有晚熟的作物,别抱着侥幸心理,能收就收、能盖就盖、能加温就加温,否则一夜之间损失就到手了。气象台和相关部门会继续盯着情况,出问题了会按程序处理,大家平时留意官方通告,别信风传的谣言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