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恰逢七月初一,“处暑在头,八月穿袄”今年八月真要穿棉袄?

2025-08-22 13:28  头条

"处暑在头,八月桑拿;处暑在尾,八月穿袄"。这句古老农谚精准预测了2025年的天气状况。今年处暑落在农历七月初一,为"在头"情况,预示着八月将继续高温闷热天气。

尽管处暑其名中"处"意为"终止",但这并不代表暑热的立即结束。特别是南方地区,高温高湿的桑拿天仍是常态。

---

01 处暑之名,暑气难消

处暑,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标志着暑热即将告一段落。《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处暑,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然而,炎热不会立即撤退。它就像一位迟迟不愿离开的客人,甚至可能杀个回马枪,这就是我们熟知的"秋老虎"。

2025年的处暑时间为8月23日上午04时34分。农谚有云"上午处暑,冷飕飕;下午处暑,热死牛",但这与"处暑在头"的说法似乎存在矛盾,实则反映了我国南北气候的差异。

02 南北差异,冰火两重

从近10年全国高温结束日期来看,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的高温天气普遍会在处暑前退场。

但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如上海、长沙、广州、杭州等地,处暑后很长一段时间仍会出现高温天气。这主要是由于副热带高压虽然南退,但仍可能在南方地区维持稳定。

北方地区昼夜温差扩大,容易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景象。而南方的雨还是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主导,属于"湿热"属性。

03 秋老虎猛,高温破纪录

今年入秋以来的天气确实异常炎热。杭州主城区在8月下旬连续两天刷新今年最高气温纪录,达到39.4℃。

未来10天,浙江省晴热高温持续,除沿海地区外大部最高气温36~38℃,局部39℃以上。副热带高压还将继续"霸占"天气舞台,整个8月似乎不打算"退烧"了。

气象专家解释,入伏与出伏的本质是基于传统历法的时间节点标记,而非精准的气候预测指标。这种时间框架是全国统一的通用标准,无法与单一地区的实际气候状况形成精准对应。

04 农谚智慧,科学解读

"处暑在头,八月桑拿;处暑在尾,八月穿袄"这句农谚来源于古人的经验总结,但其背后也蕴含着科学道理。

处暑节气的时间早晚,反映了当年大气环流的形势变化。处暑早,说明副热带高压强盛,控制时间长,导致高温天气持续;处暑晚,则说明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下降快。

当然,农谚只是对天气变化的一种经验性总结,并不能完全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天气。现代气象科学已经能够通过先进的观测手段和数值预报模式,对天气变化进行更加精准的预测。

05 防暑降温,不可松懈

在"处暑在头"的年份,由于高温天气持续,更需要注意防暑降温。饮食方面,宜多吃清热解暑、滋阴润燥的食物,如绿豆、百合、莲子、银耳等,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

起居作息方面,应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中午适当午休。运动锻炼可选择温和的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

特别要提醒的是,处暑后虽然白天气温可能仍高,但早晚凉意明显,需注意适时增减衣物,防范感冒。

06 处暑习俗,因地制宜

传统文化中,处暑节气有着丰富的民俗活动。在"上午处暑"的年份,各地习俗也略有差异。

北方多有"放河灯"祈福活动,寄托对丰收的期盼。南方则保留着"吃鸭子"的习俗,认为可以防"秋燥"。民间有"七月半鸭,八月半芋"的说法。

处暑时节,人们常常煲老鸭汤,鸭肉配上冬瓜、薏米等烹煮,是处暑节令不错的滋补。在广西,人们常用花生与排骨、莲藕等同煲,汤色乳白,滋味清甜,也是处暑时节的滋补佳品。

---

气象部门预测,目前这种副热带高压强悍且位置偏北的情况很可能持续到月底。之后副高才有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南退,但跟常年同期相比,位置仍是偏强偏北。

北方朋友已经感受到凉意,一股冷空气悄然进入西北地区,带来强烈降温--秋凉乍现。而南方地区依然被副热带高压牢牢控制,冷空气难以南下。

处暑的"凉"藏在细节里:北方昼夜温差扩大,一场秋雨一场凉;南方却仍需警惕"秋老虎"发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