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脚刚说"希望加强合作",后脚就单方面宣布推迟访问行程,这种变脸速度,即便是在充斥着政治博弈的国际舞台,也实属罕见。
2025年10月24日,德国外长瓦德富尔突然取消原定于两天后启程的访华计划,理由说得冠冕堂皇:对中方安排"很不满意"。
但问题是,这种"失望"究竟源自哪里?是因为没能见到足够多的中方高层?还是因为他原本计划的"施压议程"没能得到预期回应?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瓦德富尔此番访华,绝非一次普通意义上的礼节访问。他此行的真正意图,早在行前的公开言论中便已预设方向。
其在德国媒体上的受访表态清晰地透露出两个重点,一是要与中方就稀土与半导体领域的出口政策"展开坦率交流",二是要表达对于台海局势的所谓"德国关切"。
在当前中德双边关系复杂化、全球供应链敏感化、德国内部对华路线分裂化的背景下,这样的"交流"更像是一场高调的外交投石问路,试图在对华政策中争取更多主动权和国际曝光。

但瓦德富尔显然高估了这场"施压外交"的接受度。中方在10月24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态度平和但立场坚定,中国欢迎建设性沟通,但前提是相互尊重、平等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