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开始摆烂,25%关税爱征就征,但对美国全面开放市场,印度是真没办法松口

2025-08-01 17:34  掌中要闻

莫迪开始摆烂,25%关税爱征就征,但对美国全面开放市场,印度是真没办法松口,绝不同意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终于落下--印度成了唯一一个没在最后期限前低头的主要经济体。莫迪政府摆出一副"爱征就征"的态度,甚至提前做好了承受25%关税的准备。这很反常,毕竟欧盟、日本、韩国这些"美国传统盟友"早就签了协议,该买天然气的买天然气,该开放农业市场的开放农业市场。可印度偏偏不干,哪怕特朗普亲自放狠话,莫迪还是不肯松口。

问题出在哪儿?答案很简单:印度可以接受关税,但绝不能全面开放农业市场。这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生存问题。

特朗普想要印度开放农产品市场,尤其是大豆、乳制品和家禽。但莫迪政府在这件事上寸步不让,原因很直接--印度农业养活着全国42%的人口,涉及4亿多农民的生计。这些人不仅是经济基础,更是莫迪所属的印度人民党的核心票仓。

特朗普(资料图)

莫迪曾试图推动农业改革,允许企业直接向农民采购农产品,结果引发全国性抗议。数百万农民开着拖拉机围堵新德里,最终逼得政府撤回法案。那次教训让莫迪明白:动农业,等于政治自杀。

更麻烦的是,美国农产品不是普通的竞争对手。它们背后是高度工业化的农业体系--转基因大豆、机械化养殖的乳制品、大规模生产的家禽。如果这些廉价商品涌入印度市场,本土农民根本扛不住价格战。印度农业不是"会不会受损"的问题,而是"会死多惨"的问题。

印度乳业巨头Amul垄断了国内市场,背后是数百万小型奶农组成的合作社体系。这个体系不仅是经济结构,更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如果美国乳制品大规模进入,冲击的不仅是市场,还有整个农村社会的组织方式。

所以,特朗普再怎么施压,莫迪也不可能在乳制品上让步。这不是贸易问题,而是信仰和文化的红线。

特朗普的贸易战策略一向简单粗暴:威胁加税→逼对手妥协→签协议→宣布胜利。这套打法在欧盟、日本身上很管用--欧盟答应买美国能源,日本同意增加80亿美元的农产品采购。

但印度不吃这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