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俄高层互动频繁,从3月到9月,合作动作一个接一个,全是实打实的干货,不少人好奇这背后到底藏着啥门道。
先说俄罗斯这边,实在是被西方制裁逼得没办法了。2022年冲突升级后,欧盟十三轮制裁下来,俄罗斯天然气对欧出口量跌到底,出口额直接少了30%。没办法,只能把重心往东边移,中国成了他们的头号贸易伙伴,去年双边贸易额都冲到2401亿美元了。
今年俄罗斯动作更猛,3月直接把海参崴港并入吉林内贸圈子,5月底议会火速通过远东供气协议,天然气顺着管线就能从西伯利亚送到中国边境。到了9月更热闹,中俄蒙三国元首在北京碰头,重点敲定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升级,输气量从380亿立方米提到440亿,远东线也加至120亿。为了拉近距离,俄罗斯还亮了两张硬底牌:一是资源,石油、天然气储量全球领先,开发成本低还稳定,9月底中俄能源会议上,石油、煤炭、核能合作全谈妥了,甚至愿意用资源换中国的机械设备;二是军工,早年帮中国搞出歼-11、歼-16,建起防空网,今年还在海参崴搞了海上联合演习,顺带推进技术交流。
再看中国的回应,那叫一个稳。国防部不止一次说,中俄关系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合作归合作,底线不含糊。有人担心中国会不会依赖俄罗斯资源?其实完全没必要,咱们早搞了多元化布局,中东的油轮照样源源不断。军工方面更不用愁,歼-20生产线转得飞快,自主化程度越来越高,和俄罗斯合作只停留在交流层面。
但这不代表中国不捧场,9月中俄蒙搞了边防联合演练,反恐模拟练得超认真;中国还投资俄罗斯远东基建,帮他们缓解人口外流问题,工厂里中国技师带着数控机床干活,双方都得实惠。要知道,中国和西方经贸也没断,中美贸易超6000亿,欧盟的高科技园投资也得稳住,这种平衡才是真智慧。
说到底,中俄合作不是谁求谁,而是互相搭台。俄罗斯解了燃眉之急,中国补了能源和技术交流的缺口,这种互利共赢的模式,比啥虚头巴脑的承诺都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