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防务亚洲》9月14日报道,俄罗斯在"西方-2025"大规模军事演习期间,正式将伊斯坎德尔-M近程弹道导弹系统部署至加里宁格勒州,并在演习中模拟对波兰华沙等地的实弹打击过程。
尽管俄方宣称该系统为常规用途,但其具备搭载低当量核弹头的能力,且部署地距北约核心地带不到500公里,北约可不敢这以为这是常规导弹。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导弹不是悄悄调来演练再撤回,而是大摇大摆地出现在距离波兰边境仅60公里的E28公路上,配合高强度战略演练和显性威慑行动。
无论是演习内容,还是政治表态,都说明这不是一次例行演训,而是带有明确威慑意图的前沿部署。
说白了,就是要把核武器直接插进欧洲腹地。
对北约而言,这是自冷战以来最直接的核威胁回归,也是一个足以彻底重构战略态势的游戏规则改变。
伊斯坎德尔-M系统最大射程500公里,具备极高突防能力,其末段飞行速度高达马赫7,几乎无法被爱国者、萨德、IRIS-T等现有系统完全拦截。
部署在加里宁格勒后,从军事意义上讲,波兰全境、德国柏林、丹麦哥本哈根、捷克布拉格,甚至瑞典斯德哥尔摩,全都处于其5分钟命中圈之内。
以柏林为例,距离加里宁格勒直线约530公里,一旦导弹升空,从预警到命中不足6分钟。
德国在这6分钟内能完成什么反应?能准确判断是否为常规或核弹?能与北约沟通启动防御机制?能做出反击决策?恐怕什么都做不了。
这种压缩决策时间的打击方式,不是单纯追求战术摧毁,而是制造决策崩溃,从而让北约陷入战略瘫痪。
对西方而言,这是一种长期的、常在的心理震慑。
伊斯坎德尔的威慑力,不在于每天发射,而在于每天都能发射。
这意味着,俄罗斯通过一项部署,就让整个西欧必须24小时保持核警戒状态,而无法判断下一枚导弹究竟是空包弹,还是世界大战的起点。
北约旗帜和俄罗斯国旗
这步部署是俄罗斯战略版图中极为重要的一步棋。
加里宁格勒作为俄罗斯在波罗的海的飞地,本身就具备战略钉子的地理意义,如今再搭配伊斯坎德尔-M系统,就变成了西方心脏上的一把匕首。
北约将被迫围绕这一部署进行整条防线的再配置,整个北约东翼都必须因这枚导弹而调整军事节奏。
与此同时,西欧国家内部也不得不提高军费、更新导弹拦截系统、改革预警响应机制--所有这些反应,都意味着北约被俄罗斯用一套导弹牵着鼻子走。
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不对称战略,是冷战后北约最不愿面对的局面,而现在,俄军只派出几辆机动发射车,西方就要耗费大把美元和战略资源构建防御体系,而最终还未必拦得住。
这就像是在玩核弹版狼来了,北约不能不管,但每次应对都要付出极高的成本。
中国国旗和美国国旗
目前来看,欧洲的局势完全超出了特朗普的预料,在特朗普的设想中,他上台后把乌克兰卖给俄罗斯,通过讨好俄罗斯来实现"联俄反华"战略。
一方面,欧洲停战后美国就可以集中资源对付中国;另一方面,既能破坏中俄关系,还能让美国获得一个帮手。
然而,现在一切都成了泡影。
欧洲的战争非但没停,还上升到了核对峙级别,虽说还到北约和俄罗斯正面开战的地步,但是现在整个北约都被俄罗斯拖住了,考虑的是怎么对抗俄罗斯,那还有心思对付中国,甚至还得祈祷中国能够一直保持中立,不要反将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