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打儿子小男孩直接报警求助

2025-09-01 09:20  头条

一场因手机引发的母子争吵,最终以母亲被警方带走调查告终。9岁的小怡面对检察官的问题:"是不是只要我更认真努力学习,妈妈就不会生气,也不会变了?"这句话背后,是无数正遭受家庭暴力孩子的无助与困惑。

2025年7月,日本北海道一位49岁的中国籍母亲因儿子使用手机问题与孩子发生激烈争吵。情绪失控下,她不仅一巴掌打在儿子头上、掐住脖子,甚至还从厨房拿出菜刀威胁。

面对母亲的暴力行为,这个十几岁的男孩做出了一个果断决定--报警求助。警方到达后,确认男孩受轻伤,随后以涉嫌伤害和威胁罪名将母亲带走调查。

01 家暴不是家务事,法律明确划红线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在现代社会已然行不通。无论是在日本还是中国,法律都对家庭暴力明确了"零容忍"的态度。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父母不得虐待未成年人,情节严重可能构成犯罪。反家庭暴力法也规定,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等部门发现未成年人遭受或疑似遭受家暴,有义务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即使是在家庭内部,实施暴力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也是不被允许的。报警不仅是维护自身权益的合理途径,还能及时制止暴力、固定证据,对后续可能涉及的民事赔偿、刑事诉讼及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都至关重要。

02 孩子报警有底气,多方力量可求助

未成年人遭遇家暴时,可以怎么做?法律专家指出了明确路径:确保自身安全,立即远离伤害源;拨打110报警,清晰说明情况;配合警方调查,提供必要证据;如有需要,寻求心理援助帮助孩子恢复。

除了直接报警外,孩子还可以联系居委会或村委会,他们会出面调解。若身体受伤,应拍照留证并就医,同时报告相关部门。

以上海市金山区9岁女童小怡为例,学校老师发现她脸上青紫后立即向检察院报告线索。检察官陪同小怡前往公安机关报案,协助固定笔录、伤势照片及视频等证据。

最终,在检察院支持下,区妇联帮助小怡代为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法院作出了禁止母亲实施家庭暴力的裁定。

03 司法温情护成长,多元救助有新招

家事审判不仅需要明是非,更要合人情。太子庙法庭作为"家和品牌"改革试点,设立了 "家事纠纷一站式服务通道" ,对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实行优先受理、快速审查。

太子庙法庭创新推出"一表两令一提示"组合措施,包括《情感修复评估表》、《夫妻共同财产申报令》、《人身保护令》、《家庭教育指导令》和《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

这些措施有效破解了离婚纠纷中隐匿资产的难题,同时直击家庭矛盾根源,推动家事解纷从"治标"转向"治本"。

在一起案件中,法院联合民政部门为残疾当事人子女申请每月800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补助,实现了 "司法救助+社会救助" 的无缝衔接。

04 观念转变是关键,家庭教育需科学

三起9岁儿童因家暴致死案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专家分析,这些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错误教育理念。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罗爽指出,这些案件反映出家长法治观念淡薄,"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人财产",漠视儿童的权利。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强调:"父母没有对孩子实施家庭暴力的法外特权。"父母对孩子实施家庭暴力情节恶劣的,可能构成虐待罪、故意伤害罪甚至故意杀人罪。

对于家庭结构不完整的特殊家庭,社区要主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供系统性支持,帮助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和温暖的家庭氛围。

今年3月,上海市金山区法院向一名实施家暴的母亲送达人身安全保护令,检察官现场对她进行督促教育。

公安机关依法就她殴打未成年子女的行为开展了训诫;教育部门组织学校为小怡进行校内课业辅导及心理疏导;妇联则安排家庭教育指导老师对母女开展了家庭教育指导。

多方力量正在联手,为孩子们撑起一把把法治"保护伞"。正如检察官施翀所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棍棒教育只会成为孩子的童年阴影,从而影响他们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