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数据是国家统计局就房地产市场发布的唯一官方数据,而就这一市场的具体体感,比如房价跌幅则各有不同。
上半年的房价数据,尤其是六月份的数据,已经证明了一线城市,尤其是标杆性的城市如北京深圳的持续下跌,正在将房价能否稳住的天平推向临界点。
尽管上半年各个城市所谓 "优化"政策密集出台,房地产市场仍在持续下行通道中挣扎,距离"止跌回稳"目标尚远。比如,6月份数据中仅有14个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上涨,比3月份的24城大幅缩减。
这种疲软并非短期现象。回溯 2025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行业,准确的描述应该为:关键指标呈现降幅收窄但绝对下行。这种"收窄式衰退"意味着市场仍在萎缩,只是速度放缓。
更应让人担忧的还有房产交易的流动性正在快速减弱。这是一个被忽视的关键指标,即房产交易的周期正在被无限拉长,市场流动性正在枯竭。而交易周期如果继续拉长,则实际上摧毁的是房产的资产属性。
不要忘了教科书上告诉过我们的一个无比朴素的经济学观点:交易产生价值。一种资产如果不能交易谈何价值?
房地产行业远不止是钢筋水泥的集合,它是中国经济的核心命脉。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其产业链延伸至上下游 50多个行业。从钢铁、水泥等上游原材料,到家电、装修、家具等下游消费,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正在引发连锁反应。
在地方财政层面,土地出让金和相关税收的萎缩已形成显著压力。 2025年1至6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1.2%,其中国内贷款仅增长0.6%。尽管"白名单"政策为房企注入流动性,但资金传导至实体开发环节仍显迟滞。
房价持续下跌也正在侵蚀居民财富基础,房价下跌导致的财富缩水效应直接抑制消费意愿,形成 "房价跌-消费冷"的恶性循环。显然,当家庭主要资产贬值时,消费扩张的财政政策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简而言之,房地产价格企稳不仅关乎开发商与购房者,更间接影响钢铁厂的订单、地方财政的报表、家电厂商的库存,以及亿万家庭的财富数字,以及他们的消费决策。
正如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数日前在发布会上的警示: "房地产筑底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下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那么,至少必须正视现有政策效果尚未达到预期,而更大力度的刺激政策不该在十字路口长期踌躇,应有顶层设计式的更大力度果断出手,形成共力。
不要等到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