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上太平洋海底金属矿产?美拟深海囤矿应对中国稀土供应链(2)

2025-04-14 10:20  搜狐

环保组织则强调深海生态的脆弱性。多金属结核是深海生物栖息地,采矿产生的沉积物羽流可能窒息海洋生物,噪音污染干扰生态系统。科学家警告,深海环境恢复需数百万年,而人类对其认知不足1%。尽管支持者称深海采矿比陆地更"环保",但国际绿色和平组织斥之为"对国际合作的一记耳光"。

业界与学界普遍认为,美国此举难以撼动中国主导地位。首先,中国不仅掌控矿产开采,更垄断加工技术。以稀土为例,即使美国获得矿石,仍需运往中国提炼。其次,深海采矿成本高昂,需数十年才能形成产能,而中国已通过技术限制巩固优势。

经济学家指出,美国应优先投资技术替代与人才培养,而非"掠夺式开采"。例如研发无稀土磁铁、锂金属电池,或扩大矿业教育规模,而非依赖"战时权力"强推项目。战略学者则警告,单边行动将加剧与盟友矛盾:"如加拿大、格陵兰岛原可合作,但特朗普的威胁式外交适得其反"。

这场"海底暗战"折射的不仅是资源争夺,更是全球治理模式的碰撞。中国通过参与ISA规则制定、承担国际责任,逐步扩大深海勘探权(拥有5个专属矿区),而美国试图以国内法凌驾多边机制,暴露其"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功利主义。若美国执意单边行动,或将加速各国向中国靠拢,反而强化中国在资源治理领域的话语权。

更深层看,美国对华供应链博弈陷入"能力赤字"。中国凭借全产业链整合与技术创新,将稀土优势转化为战略筹码;而美国依赖行政命令与地缘施压,忽视长期产业基础建设。与其海底挖矿,不如先解决国内STEM人才短缺。当"美国制造"的雄心遇上"中国效率"的现实,这场博弈的终局或许早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