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之路
诚然,在现场热烈反响的背后,中国金饰制造企业也面临着出海经验不足,以及在合作模式和品牌建设方面的诸多挑战。
首先,金饰行业是高度本地化的行业,过去中国企业更多聚焦于国内市场,在对外贸易流程和海外市场规则等方面仍有许多需要学习和适应的地方。
金明珠珠宝业务经理王劭杰表示,在交流的过程中,海外买家提出了如何报关、交付时间和价格范围等非常具体的问题,"我们要先回去研究一下"。
其二,在展会现场,许多海外买家对中国的硬足金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并询问了技术合作的可能性。这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新加坡金银市场协会CEO郑良豪,也是当年将K金引入中国市场的关键人物,他对此深有体会:"2005年黄金市场低迷时,我们看到海外18K金饰品很受欢迎,但在国内缺乏生产技术。当时通过组织展会、邀请国内批发商与意大利厂家对接,最终将18K金品类成功引入并推向中国市场。"他表示,技术转让的模式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习惯于单纯出口的企业来说,需要具备全新的战略眼光。
王立新也表示,技术输出的合作模式,考验的不仅是企业的技术实力,更是其在国际合作中的战略眼光和谈判能力。
再者,是品牌力的短板。尽管中国金饰企业拥有强大的制造规模和技术实力,但在国际市场上仍面临"有规模,无品牌"的尴尬局面。世界黄金协会中国区CEO王立新认为,"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可能已经过去,未来企业需要展现自身特色。他表示,金饰加工企业正在逐步分化,有些工厂开始专注深耕某一类产品,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把单品做精、做深。这种趋势不只出现在制造端,零售端也正朝着同样方向发展。
对于中国金饰企业而言,出海之路方才开启。王劭杰也许道出了许多参展商的心声:"对于海外客户这一块,我们目前是基本上处于空白。我们希望借助这次展会,至少打开一个突破口,逐步填补这一块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