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工行“金条掺假”事件:银行金条从何而来,熔金为何会发黑(2)

2025-05-12 09:28  头条

二、银行质检流程是否存在致命漏洞?

尽管工行强调金条由招金集团等正规渠道生产,且设有多道质检环节,但行业内部人士透露的抽检制度暴露出风险:银行每年仅随机抽取部分金条送检,物流环节也可能因监管疏漏导致掉包。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银行存在金条回购后二次销售的情况。2024年武汉金凰珠宝80吨假黄金案中,正是通过质押假黄金骗取金融机构253亿元融资,这警示我们:若银行对回购金条仅做外观检查而不进行破坏性检测,可能为技术性造假留下空间。此次事件中,工行虽否认金条存在质量问题,但未公开生产批次的质检记录,也未说明是否对同批次产品进行全面复检,这种"个案处理"的方式难以重建市场信任。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为何陷入举证困境?

事件中,当事人虽全程录像并保留购买凭证,却因检测流程的专业性陷入维权僵局。律师指出,消费者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要求银行提供生产商资质和检测报告,若银行拒绝,可向金融监管部门投诉或提起诉讼。然而,现实中个人送检需承担高昂费用(单次检测约2000元),且需全程公证以确保证据链完整,这种"维权成本高企"的现状,让多数消费者选择妥协。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精炼厂为降低成本,可能在提纯环节掺入廉价金属。尽管工行表示对售出金条提供回购服务,但多数银行要求回购时包装完好,若消费者已拆封则可能被拒。这种"包装即正义"的规则,本质上是将举证责任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暴露出黄金流通环节的制度性缺陷。

四、行业反思:信任重建需要"硬核"改革

此次事件折射出黄金产业链的多重隐患。专家建议,银行应建立金条全生命周期追溯体系,为每根金条配备可查询生产批次的电子标签;监管部门需推动检测技术下沉,要求基层网点配备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设备,实现非破坏性检测;消费者则应优先选择上海黄金交易所认证渠道,购买时全程录像并保留完整包装。

站在金融安全的高度,工行此次危机绝非个案。当黄金价格突破历史高位,贵金属市场的信任基石更需筑牢。唯有通过透明化流程、强化监管和技术赋能,才能让"银行金条=绝对保真"的共识重新回归,避免"金条掺假"成为动摇金融体系的蝴蝶翅膀。毕竟,在黄金交易中,每一次信任崩塌,都是对市场秩序的一次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