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起,中国对涉美船舶正式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首阶段每净吨400元,未来三年分阶段上调至1120元。这项举措直接针对美方此前的歧视性措施。早在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就宣布,自10月14日起,对中方船舶征收额外港口服务费,费用高达每吨50美元,部分船型更按每箱120美元计价。美国此举表面上是"贸易监管",实质上是对中国造船业、航运体系的变相遏制。
然而,就在外界聚焦中国反制美国之际,中国商务部再度出手,宣布对韩华海洋株式会社5家美国相关子公司实施制裁,原因是这些公司曾协助、支持美方对中国海事产业的301调查,危害了中国主权。这一表述相当严厉,说明中方已掌握这些韩企在美方调查中配合取证的实质行为。换句话说,这批韩企在中美对抗中,扮演了帮美国递刀子的角色。
这也是中方近年来少见地直接制裁韩国大型企业。韩华海洋是韩国造船三巨头之一,与美国防务和能源企业关系密切,在美拥有造船、航运、融资多个分支。此次被列入反制清单的5家公司全部在美注册,从船舶制造到航运服务均与美国政府项目有关。中方禁止境内组织、个人与其交易合作,意味着其供应链在中国市场将被彻底切断。
表面上看,中方此举是对美反制的延伸,实质上是对"随美起舞"的第三方国家发出的警告。中国在贸易反制上历来克制,但一旦出手往往精准。韩企这次被波及,其实是因为首尔在中美博弈间选边站得太明显。李在明上任后,虽然对华表态相对温和,但韩方外交和产业政策仍在实质上"美化"。这种两面的策略,让中方心知肚明。
更微妙的是,就在中方宣布制裁的同一天,韩国外交部长赵显13日在国会确认,中国领导人将赴韩出席APEC峰会,这也被外界解读为李在明正在"等中国上门",试图借机恢复高层互动。原因就在于,中韩之间的经济结构,决定了韩国难以承受与华对抗的代价。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的最新数据表明,在二次电池材料、稀有金属和显示技术等关键环节上,韩国对中国的依赖度普遍在90%以上,部分材料甚至高达98%。这意味着,一旦中方在出口许可、关键材料供应等环节稍作调整,整个韩国产业链都会出现连锁震荡。
也正因如此,当下的李在明政府急需稳定与中国的经济关系。而恢复中韩领导人会晤,是出于产业生存与国内政治的双重考量。一方面,韩国制造业正因美国的保护主义政策成本飙升,出口竞争力下降。另一方面,保守派借反华言论拉票,让执政党陷入内外夹击。李在明必须在不触怒华盛顿的同时,为首尔留下转圜空间。
中方当然看得清这一点,此次制裁选在APEC峰会前夕宣布,既是对首尔"提醒",也是为中韩互动定调--合作的大门仍开着,但必须建立在"尊重与不站队"的基础上。中国没有要破坏中韩关系,但绝不会容忍韩国企业在美国的指令下损害中国利益。
眼下,从港口到船厂,从贸易到科技,中美的竞争已经渗透到每一个细节。中国通过收取港务费和制裁韩企,不仅在"以规则制衡霸权",也在告诉世界,时代变了,谁想靠配合美国赢取红利,最终可能丢掉更大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