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廷斯基的"以色列地"观念
修正派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阿拉伯人-犹太人冲突时期,由泽耶夫·亚博廷斯基创立,它以对"以色列地"的诉求为核心,强调军事力量的重要性,进而对一度居于主流的左翼犹太复国主义构成了严峻挑战,同时也构成了以色列政治右倾化的重要意识形态来源和组织保障。由修正派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衍生出的主要组织--政治组织"利库德"集团、军事组织"伊尔贡"(Irgun,原意为"国家军事组织")都对以色列政治、外交尤其是巴以问题产生了深刻影响。
源于《旧约圣经》的"以色列地"理念是修正派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核心。根据《旧约圣经·创世纪》第15章18节,上帝将埃及河到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土地赐予亚伯拉罕的后裔;《民数记》第34章对犹太圣地"迦南地"(Land of Canaan)东南西北四方边界做出了具体规定。总之,根据圣经,"以色列地"大致位于地中海东南部的约旦河两岸到地中海之间。由于《圣经》中古代地名难以确定,且在不同章节有不同说法,"以色列地"在地理上始终是模糊的概念,但它作为精神理念却成为犹太复国主义的理想诉求。除《旧约圣经》外,犹太历史上的数度"大流散"(Diaspora)也深化了"以色列地"观念,长期流散的苦难与宗教观念相结合,使犹太人相信必将回归故国重建自己的家园。
19世纪以来,犹太复国主义先驱列奥·平斯克(Leon Pinsker)提出了在"以色列地"重建犹太国的构想。随后,现代犹太复国主义之父西奥多·赫兹尔(Theodor Herzl)提出了"政治犹太复国主义",其目标是在"以色列地"重建犹太政权以光复民族,而巴勒斯坦是合适的地点。
亚博廷斯基继承了赫兹尔的理念,主张在"以色列地"即约旦河东西两岸建立一个犹太民族自治实体,包括西岸的耶路撒冷和东岸的外约旦;强调"赎回"约旦河两岸的"以色列地"不仅是以色列人的责任,也是救赎全人类的"试验"。亚博廷斯基还把回归"以色列地"并建立自治政权视为犹太民族自决权的重要部分,强调回归"以色列地"并重新建立一个犹太国家,是犹太人的权利。
此外,"上帝选民"是亚博廷斯基论证犹太复国主义合法性的重要概念。他指出,"以色列地"是上帝所赐,信仰不同宗教的阿拉伯人自然不是"被选中"的子民,因而不具有统治"以色列地"的合法性。亚博廷斯基对1917年英国《贝尔福宣言》承诺的"犹太民族家园"有其独特的理解,他认为"犹太民族家园"应囊括约旦河两岸,也不应排除耶路撒冷等对犹太人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部分。
为实现犹太人对巴勒斯坦的控制,亚博廷斯基提出了"铁墙"(Iron Wall)理论。他认为,阿拉伯人不会自愿接受犹太复国主义的安排,他们会竭力阻止巴勒斯坦成为"以色列地",因此要建立牢不可破的"铁墙"来断绝阿拉伯人驱逐犹太定居者的念头;为建立"铁墙",必须增强犹太人的军事力量。后来以色列在巴勒斯坦修建"隔离墙"的做法可以明显看到"铁墙"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