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永忠被选中,是因为他忠心、听话,而且军功赫赫。干完这一票,他的封赏堆得跟山一样。
但大家都知道,这种事干了就沾上了血。后来廖永忠被诛杀,有人说是贪墨,有人说是"功高震主",可也有人说,是朱元璋清除"知密之人"。
皇帝的心思,谁看得透?
廖永忠:忠臣还是刀俎之人?
咱得专门说说廖永忠这个人。
这个人出身市井,一路打杀上来,跟朱元璋亲得像哥俩。他打仗凶狠、办事麻利,是朱元璋麾下"杀伐派"的代表人物。
处死韩林儿,他是执行者。可你说他是杀人凶手,他却还真没贪过功;你说他是工具,他又太知道什么时候收刀。
后来他在朝堂上提议"严查贪腐",结果第二年就被人告发,说他结党营私。
朱元璋一查--没查出实锤,还是赐死了他。赐酒、赐剑、赐墓,全程"有礼",实则"无情"。
从这事上看,韩林儿之死不是偶然,而是"计划的一环"。
最大疑点:为啥用"船翻"这种方式?
说到底,有人就问了:朱元璋权力那么大,干嘛不直接一道诏书"废韩为庶"?非得演这么一出"船漏事故"?
这就是问题所在。
一旦发布"废除小明王"的诏令,等于承认他之前打的旗号全是假的。老百姓一翻旧账,朱元璋不就成了"篡位者"?
所以这事得做得干净利落,又要"做得像没做"。
这就是所谓的"深宫不杀,江湖自亡"。
船翻,没人追责;人没了,天命也断了。
就像剧本设计的:"让他死得像是意外,却又让所有人心里明白--他是该死的。"
朱元璋的狠,是战略,也是本性
说到底,朱元璋一生的成功,靠的不只是兵强将勇,更是狠准稳。
他不是靠演戏,而是靠提前设局、精密执行、事后封口。
韩林儿之死,就是这个系统性思维的经典案例。
他曾经是旗帜,是借力工具,也是最后的障碍。
朱元璋知道,只要这人一天活着,他的帝王梦就有一丝杂音。即使这人无兵、无权、无谋,但他有"天命人"的称号,这就足够让未来的史书添一句"夺人正统"。
皇帝要的是彻底清除历史的竞争者,而不是坐在宝座上还要解释"为什么是我"。